第一課:為什麼要學釋經?——讓神的話不再遙遠
一、從「讀」到「聽」的距離
我們都知道要讀聖經。但很多時候,我們讀完了,卻不太知道神到底想說什麼。
神的話在我們眼前,卻似乎隔了一層霧。不是祂不說話,而是我們還未學會怎樣聽。
「釋經」這門學問,就是幫助我們學會聽。
目的不是: 變聰明,或知道更多「背景資料」。
目的是: 能更貼近神的心。
**聖經不是讓你證明自己的觀點,而是讓你被神的真理塑形。
**學釋經,是為了讓神的話再次成為話語——讓那道從創造以來就說話的聲音,在今天的生命裡被聽見。
二、什麼是釋經?
「釋經」這個詞,在希臘文是 (exēgéomai)。意思是「把裡面的意思引出來」。
這動詞在約翰福音 1:18 出現過:「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 (ϵˊξηγηˊσατo)。」
換句話說,耶穌是神的「釋經者」——祂讓我們看見神的真貌。
所以,釋經不是要「分析」經文,而是要讓文字背後的神再次被「顯明出來」。
真正的釋經,是讓經文說話;而不是讓經文證明我想說的話。
三、聖經是神的話,但要看你怎樣用
我的老師曾說過一句話:「聖經雖是神的話,但要看你怎樣用。你可以用它去醫人,也可以用它去打人。」
同一節經文,可以讓人得自由,也可以被人拿來控告。
撒但在曠野也會引用經文(太4:6),但耶穌回應他:「經上又記着說……」(太4:7)。
這提醒我:**引用經文不等於明白真理。**只有被真理改變的人,才能讓經文變成光。
四、提摩太後書 3:16——不是口號,而是邀請
我們熟悉這節經文:「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 (θϵoˊπνϵυστoς / theópneustos)……」
但其實,這節經文的重點,不是定義「哪幾卷是聖經」,而是提醒我們:神的話是有氣息的,是活的。
「神所默示的」 (θϵoˊπνϵυστoς) 字面意思是:「被神吹氣的」。
這是創世記 2:7 的畫面——神向亞當吹氣,他就成了有生命的活人。同樣,當神向經文吹氣,文字也成了有生命的話語。
屬靈的嗅覺:
今天,聖靈同樣在我們心裡賜下「屬靈的嗅覺」——讓我們能分辨出:哪篇講道、哪段見證,是帶着神的氣息、讓人心柔軟、使人悔改、引人回歸主的話。
**一個熟習神話語的人,不單懂得詮釋經文,也能分辨哪裡有「神的呼吸」。**這就是屬靈成熟的記號——不是懂得更多,而是聽得更真。
五、釋經的核心:讓氣息進入生命
這樣看來,釋經不只是學問,而是一場屬靈的「呼吸練習」。
六、學釋經,是為了讓神的話重新活起來
為什麼要學釋經?因為神仍在說話,而祂希望你能聽懂。
1. 釋經讓「神的話」變「你的話」
當你明白經文真正的意思,你不再只是「引用」聖經,而是「被經文引用」。
2. 釋經讓信仰有根有據
聖靈的感動從不離開真理;情感與理性不是敵人,而是兩翼。感動是風,釋經是舵——讓我們不只被風吹動,還能朝正確方向前行。
3. 釋經讓生命被更新
神的話不是要我們多知道,而是要我們更像祂。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8:32) 自由,不是隨意解釋經文,而是被真理釋放,活出神的心。
七、屬靈操練 (初階)
讀一段熟悉的經文(例如詩篇23篇),不要急於解釋,先問:「這段話原本是對誰說的?為什麼?」
在讀之前,這樣禱告:「主啊,讓我不只是讀祢的話,而是聽祢的聲音。」
嘗試用觀察筆記: 重複了哪些字?哪裡有轉折?神的行動是什麼?(例如:在詩篇 23 篇中,圈出所有提到「耶和華」行動的動詞,思考祂對你的意義。)
八、總結
聖經是神的話,但你怎樣讀、怎樣用,決定了那話在你生命中,是光,還是石頭。
學釋經,是學習與神同呼吸:
祂吹氣,我回應;
祂說話,我順服;
祂靜默,我仍聽。
當我們這樣讀,聖經就不再是一本古老的書,而是今天仍然會說話的活道。
Antony傳道
註腳參考
Gordon D. Fee & Douglas Stuart, How to Read the Bible for All Its Worth, 4th ed. (Zondervan, 2014), 21–26。
Grant R. Osborne, The Hermeneutical Spiral, 2nd ed. (IVP Academic, 2006), 111–113。
Bruce M. Metzger, The Canon of the New Testament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7)。
孫寶玲,《聖經詮釋與宣講》(香港:建道神學院,2019),頁 45–47。
麥啟新,《新約文學釋經》(香港:天道書樓,2018),頁 20–25。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