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7月6日星期日

《在馬太筆下遇見耶穌》第十八章|你已得赦,何以不赦?──讓饒恕成為天國群體的語言

你已得赦,何以不赦?──讓饒恕成為天國群體的語言

馬太福音18:21–35

詩歌默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vSJ66r2y3w&list=RDhvSJ66r2y3w&start_radio=1

一、從彼得的提問開始──人總想要知道底線在哪裡

「我該饒恕他幾次?七次可以嗎?」

彼得的提問,其實很貼地──他沒有拒絕饒恕,反而願意「比起一般人更有誠意」地饒恕七次,只是心裡總想知道:到底底線在哪?我做到什麼程度,就可以停了?

我們不也是如此嗎?信主之後,我們知道「要饒恕人」,但心底裡總想知道:若對方仍舊不改、若事情仍在傷害、若我已經退讓過很多次……那我還要饒恕嗎?還要給機會嗎?

耶穌的回答,不只是「七十個七次」那麼簡單,而是以一個故事──去撞擊我們內心深處那個被傷害後仍想「守住公義」的本能。

二、天文數字與小額借貸──這故事不像寓言,更像照鏡

故事中,有僕人欠王一萬他連得(一個人幾生幾世都還不起的數字),但王竟全數免了他。

這是我們──我們欠神一筆極大的債,不是單單行為,而是我們整個人生命的遠離。神赦免了,是因為祂的憐憫,不是我們值得。

但那人剛得赦,轉頭卻去追討同伴欠他的一百銀錢──約三個月工資。

這個情節,不只是諷刺,而是極度熟悉。

我們口裡說自己是蒙恩的罪人,卻仍不斷拿著別人對我們的傷,要求他們還清:一句說話的誤解、一段關係的破裂、一個傷口的裂痕──「我原諒你了」,但心裡仍記著;「我沒生氣了」,但態度已遠離了。

耶穌說,這樣的僕人,不是沒得救,而是他從未真正明白「被赦免」是怎樣一回事。

三、饒恕,不只是「我放過你」,更是「我記得神如何放過我」

原文「饒恕」(ἄφῃς, aphēs)是「釋放」、「讓去」,不是壓抑情緒、強逼寬容,而是從更高的位置看見:「我本來也是那個欠債的,神放過我,所以我也可以放過人」。

耶穌不是要我們做一個寬宏大量的好人,而是邀請我們活在恩典裡的身份──

當你活在神的赦免中,你就不再需要掐住別人的喉嚨,證明你是對的。

這世界太多人活在「不被明白」的痛裡、活在「要還清」的關係裡,但耶穌的門徒,是被赦的,是願赦的,是主動釋放恩典的。

四、當我們的教會掐住彼此的喉嚨

比喻裡最令人震撼的一幕,是那個僕人掐住同伴的喉嚨。

那幅畫面,太貼近現實了──

有多少教會、團契、小組,是在彼此的「應該」與「不能原諒」中瓦解的?

有多少關係,是在口裡說「和好」,實際卻早已疏離冷淡?

我們說自己是「被赦免的群體」,但我們的文化──真的像嗎?

耶穌結語說:「你們若不從心裡饒恕…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v.35)

這不是威嚇,而是提醒:你若活在律法中對待人,那你其實未曾進入恩典中看自己。

五、讓恩典滲進我們的方式

若你靜下來,想像那僕人跪在王前、痛哭求饒時的樣子,再想像他掐住同伴咆哮怒罵的樣子──你會發現,真正改變一個人的,不是律法,不是情緒,而是恩典。

你願意住在那恩典之中嗎?

願你帶著祈禱思考

  1. 你是否曾在心中「掐住」過誰的喉嚨?你願意在主前坦然承認嗎?

  2. 有沒有一段關係,你說已饒恕,卻仍隔著一層冰霜?你願意向主交託那道牆嗎?

  3. 若教會成為一個彼此饒恕的群體,會是什麼模樣?你能不能成為起初釋放恩典的人?

    Antony傳道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