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光與暗影之間:祂是山上發光的主,也是山下同行的主
——馬太福音 17:1–13
在屬靈旅程中,我們總會經歷一些高峰時刻。 那些時刻,神好像離我們很近,祂的同在真實得幾乎可以觸摸。
但信仰,從來不只是高峰上的發光,而是在低谷裡,仍記得那光。
詩歌默想:《主,祢是我力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OAxx2bRIc&list=RDizOAxx2bRIc&start_radio=1
一、登山的邀請:為了照亮即將臨到的黑夜
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上高山,這不是為了炫耀,也不是為了表演神蹟。 祂知道門徒即將面對耶路撒冷的黑夜與十架,祂讓他們預嚐榮耀──成為往後能撐得下去的記憶與召命的根基。
「祂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太17:2)
這裡的「變了形像」(μετεμορφώθη),意指內在本質未變,只是外在遮蔽被挪開,顯露真相。耶穌一直都是光,只是我們未曾看清。 祂要門徒知道:走向十架的不是一位敗將,而是那位原本就擁有榮光、帶著權柄的主。
二、彼得想停留,其實是我們也常有的反應
「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太17:4) 彼得看見榮耀,就提議搭三座棚,好讓耶穌、摩西、以利亞都留下來。這看似敬虔,其實是逃避。我們不也是如此?
在屬靈高峰中,我們多麼渴望停留,不願回到柴米油鹽、人際衝突、生命疑惑的現實裡。 我們也會說:「不如就留在這裡吧。」但信仰不是逃避現實,而是記得榮光、帶著記憶回應呼召。
三、天父的聲音:你們要聽祂
就在彼得說話之時,有聲音從雲彩裡出來: 「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祂。」(太17:5)
這裡的「聽」 ἀκούετε,是現在命令語氣──持續聽從與順服,而不只是當下聽見。
天父不是要我們「看榮耀」,而是要我們「聽基督」。 因為在黑夜中,看不見祂的光,我們只能靠記得祂的聲音,繼續走面前的路。
四、祂是差遣我們的主:信仰不是陶醉,而是使命
耶穌下山之後,不讓門徒即時傳講這一幕:「人子還沒有從死裡復活,你們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太17:9)
祂不是叫門徒藏起見證,而是提醒他們──若未明白十架,只講榮光,便是誤導;若未經煉淨,只說經歷,只會造出表面的見證者,而非走到底的門徒。而更重要的,是這段登山經歷,是為了召命。
祂讓門徒看見的榮光,不是為了他們陶醉、也不是為了自我鼓舞,而是要他們記得:這一位呼召他們的主,是光,是權柄的源頭,是差派他們下山、進入人群的那一位。
祂不是單單與我們一起發光,而是要差我們回到混亂、病痛與爭論的世界中──帶著那道榮光的餘影,活出不同的樣式。
五、別只記得受苦的祂,也要記得榮耀的祂
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像門徒一樣,只記得耶穌是十架的主,卻忘記祂是榮光的主。
我們看耶穌,只看到祂如何受苦、如何流淚、如何背起十字架,卻忽略了祂本是那位創天造地的主,是將光照入黑暗、將生命吹入乾骨的主。
久而久之,我們的信仰就變得愁眉苦臉、步履沉重,失去了使命與盼望。
我們也難再快跑跟隨,因我們信的不是活潑的生命之主,而是苦行的符號。
六、畫作默想|拉斐爾《變像》
這幅畫上半部是榮光中的基督與摩西、以利亞;下半部是癲狂的孩子與焦急的人群。
一幅畫,兩個世界。 正如我們的信仰──一面被神的光照耀,一面還在現實中掙扎。
但祂要我們記得:祂是兩者之主。
默想與回應你最近有否經歷一些屬靈高峰?那是逃避現實,還是神給你走下山的裝備?
在黑夜裡,你是否還記得那句祂對你說的話?
今天,祂差你去到哪裡?你抗拒了多久?
主啊, 我渴望祢的榮光, 也願意背起祢的十架,
求祢讓我記得── 祢是山上的主, 也是我黑夜裡的光; 更是差我回應召命的那一位。
阿們。
Antony傳道
榮光與暗影之間:祂是山上發光的主,也是山下同行的主
——馬太福音 17:1–13
在屬靈旅程中,我們總會經歷一些高峰時刻。 那些時刻,神好像離我們很近,祂的同在真實得幾乎可以觸摸。
但信仰,從來不只是高峰上的發光,而是在低谷裡,仍記得那光。
詩歌默想:《主,祢是我力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OAxx2bRIc&list=RDizOAxx2bRIc&start_radio=1
一、登山的邀請:為了照亮即將臨到的黑夜
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上高山,這不是為了炫耀,也不是為了表演神蹟。 祂知道門徒即將面對耶路撒冷的黑夜與十架,祂讓他們預嚐榮耀──成為往後能撐得下去的記憶與召命的根基。
「祂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太17:2)
這裡的「變了形像」(μετεμορφώθη),意指內在本質未變,只是外在遮蔽被挪開,顯露真相。耶穌一直都是光,只是我們未曾看清。 祂要門徒知道:走向十架的不是一位敗將,而是那位原本就擁有榮光、帶著權柄的主。
二、彼得想停留,其實是我們也常有的反應
「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太17:4) 彼得看見榮耀,就提議搭三座棚,好讓耶穌、摩西、以利亞都留下來。這看似敬虔,其實是逃避。我們不也是如此?
在屬靈高峰中,我們多麼渴望停留,不願回到柴米油鹽、人際衝突、生命疑惑的現實裡。 我們也會說:「不如就留在這裡吧。」但信仰不是逃避現實,而是記得榮光、帶著記憶回應呼召。
三、天父的聲音:你們要聽祂
就在彼得說話之時,有聲音從雲彩裡出來: 「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祂。」(太17:5)
這裡的「聽」 ἀκούετε,是現在命令語氣──持續聽從與順服,而不只是當下聽見。
天父不是要我們「看榮耀」,而是要我們「聽基督」。 因為在黑夜中,看不見祂的光,我們只能靠記得祂的聲音,繼續走面前的路。
四、祂是差遣我們的主:信仰不是陶醉,而是使命
耶穌下山之後,不讓門徒即時傳講這一幕:「人子還沒有從死裡復活,你們不要將所看見的告訴人。」(太17:9)
祂不是叫門徒藏起見證,而是提醒他們──若未明白十架,只講榮光,便是誤導;若未經煉淨,只說經歷,只會造出表面的見證者,而非走到底的門徒。而更重要的,是這段登山經歷,是為了召命。
祂讓門徒看見的榮光,不是為了他們陶醉、也不是為了自我鼓舞,而是要他們記得:這一位呼召他們的主,是光,是權柄的源頭,是差派他們下山、進入人群的那一位。
祂不是單單與我們一起發光,而是要差我們回到混亂、病痛與爭論的世界中──帶著那道榮光的餘影,活出不同的樣式。
五、別只記得受苦的祂,也要記得榮耀的祂
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像門徒一樣,只記得耶穌是十架的主,卻忘記祂是榮光的主。
我們看耶穌,只看到祂如何受苦、如何流淚、如何背起十字架,卻忽略了祂本是那位創天造地的主,是將光照入黑暗、將生命吹入乾骨的主。
久而久之,我們的信仰就變得愁眉苦臉、步履沉重,失去了使命與盼望。
我們也難再快跑跟隨,因我們信的不是活潑的生命之主,而是苦行的符號。
六、畫作默想|拉斐爾《變像》
這幅畫上半部是榮光中的基督與摩西、以利亞;下半部是癲狂的孩子與焦急的人群。
一幅畫,兩個世界。 正如我們的信仰──一面被神的光照耀,一面還在現實中掙扎。
但祂要我們記得:祂是兩者之主。
默想與回應你最近有否經歷一些屬靈高峰?那是逃避現實,還是神給你走下山的裝備?
在黑夜裡,你是否還記得那句祂對你說的話?
今天,祂差你去到哪裡?你抗拒了多久?
主啊, 我渴望祢的榮光, 也願意背起祢的十架,
求祢讓我記得── 祢是山上的主, 也是我黑夜裡的光; 更是差我回應召命的那一位。
阿們。
Antony傳道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