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7月4日星期五

《在馬太筆下遇見耶穌》第十六章13–20| 在陰間門前認信基督──一場屬靈分水嶺

在陰間門前認信基督──一場屬靈分水嶺



🎵 默想詩歌:〈我知所信的是誰〉I Know Whom I Have Believe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1QuAqB23Z0&list=RDA1QuAqB23Z0&start_radio=1

一、如果耶穌問你:「你說我是誰?」

這是一個不容易的問題。不是因為答錯會怎樣,而是這個問題,其實揭示了我們真正相信的是什麼。

馬太記載,耶穌在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問這問題──該撒利亞腓立比(太16:13)。這不是隨便一處山邊小鎮,而是羅馬文化、異教廟宇與地獄象徵交錯的地點,甚至有個地方叫「潘神洞」,被猶太人視為「陰間之門」的所在。

在這個「權勢眾神之地」,耶穌問門徒:「人說人子是誰?」不只是要聽八卦,而是逼出我們每一個人心底的信仰根據。

你呢?你說祂是誰?你相信的是傳統、習慣,還是你真正遇見過祂?

二、彼得的答案,是被天父打開的眼睛

當別人都說耶穌像是施洗約翰、以利亞、耶利米──總之是一位了不起的先知──彼得卻說出一句穿透靈界的話:

「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太16:16)

這句話表面簡單,卻蘊藏極深:

  • 基督(Christos)是希臘文,對應希伯來文的「彌賽亞」,意思是「受膏者」,那位得神揀選,要作君王、祭司、先知的人。

  • 永生神的兒子,宣告耶穌不是一般人,而是與神同等、有生命主權的那一位。

耶穌說:「這不是你自己想出來的,是我天父指示你的。」(太16:17)

原文用的字是「啟示」(ἀπεκάλυψεν),也就是「揭開遮蓋、打開眼睛」的意思。

真正的信仰,不是聰明人的分析,而是謙卑人被神開眼。

三、真正的磐石,是信仰告白

耶穌接著對彼得說了一句爭議很大的話:

「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門不能勝過它。」(太16:18)

原文中,耶穌用了兩個字來製造一種語義張力:

  • πέτρος(彼得)是「小石」;
  • πέτρα(磐石)則是「大磐石、基石」。

耶穌不是說祂的教會建在「彼得這個人」身上,而是建在「彼得剛才的信仰宣認」之上。真正的根基,不是屬靈領袖,而是我們每個人對耶穌是誰的真實信靠。

四、教會不是堡壘,而是攻破陰間之門的群體

耶穌說「陰間的門不能勝過教會」。

這句話常被誤會成:「教會會被攻擊,但會守住。」其實剛好相反。

原文的「門」(πύλαι)是防守性設施,而不是進攻的武器。意思是:

👉 教會不是在防守,而是主動進攻!

👉 我們是要踏進黑暗,攻破陰間之門,帶人出死入生!

這句話在該撒利亞腓立比──地獄象徵之地──說出,更顯震撼。

五、信得對,不代表走得對

然而,下一段經文卻顯示出彼得的掙扎:當耶穌預告自己將受難時,彼得立刻說:「萬不可這樣!」結果被耶穌罵:「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太16:22–23)

信耶穌是主,不代表我們會馬上接受祂走的路──特別是「十架的路」。

耶穌說彼得「不體貼神的意思」,原文「體貼」是φρονεῖς,意思是整個「思維方式、價值觀」。

彼得信得對,但價值觀仍活在世界的模式裡。

這對我們是何等警惕:

✅ 不是每個口說信主的門徒,都願意走上受苦的門徒路。

✅ 不是每個認識真理的人,已經預備好被真理改變生命。

六、畫作默想

James Tissot《Saint Peter’s Declaration》──畫中描繪彼得在眾人面前,面向耶穌表達那一句信仰告白。岩石背景,暗示該撒利亞腓立比的「地獄之門」背景。


 三個反思問題:

  1. 我對耶穌的認識,是頭腦知識,還是啟示性的信心?

  2. 我的信仰,是否仍被「人的想法」操控,而不是神的心意引導?

  3. 我願意讓神的教會透過我,攻破哪一個「陰間的門」?

🙏 回應禱文:

主耶穌,

祢在地獄門前問門徒:「你說我是誰?」

今天,祢也在我心門前問我同樣的問題。


主啊,我願說出彼得的話,也願走上祢的路。

不只嘴巴認祢是基督,也願意用腳步踏上祢為我預備的十架路。


建造祢的教會,攻破死亡的權勢,

從我開始。

奉主耶穌的名,阿們。

Antony傳道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