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棄者的君王──十架路上的真榮耀與人心的深淵
馬太福音 27章
詩歌默想:《寶貴十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YJZUyVOQVY
當我們讀到耶穌被審、被釘、被埋葬的這一章,是否心中浮現疑問:「為何這位無罪的救主,竟會遭此結局?」馬太福音第27章所記載的,不單是一場宗教與政治的操控,更是一面照出人性深層本質的鏡子──我們如何面對真理、權柄與救恩的彰顯?
一、彼拉多的妥協──當真理敗在人情與群眾壓力之下
彼拉多明知耶穌無罪(27:18, 23),甚至三番四次試圖釋放祂,但他最終仍選擇洗手推諉,把耶穌交給群眾釘十字架。這不僅揭示他懦弱的政治手腕,更映照我們自己的掙扎:當群眾聲音高過真理時,我們會否選擇妥協?
在教會中,是否也有「大多數人這樣認為」的壓力,而逼使我們沉默?
我們是否也曾是那個明知正道卻選擇逃避的人?
主的道路不是走捷徑,而是忠於使命,即使代價是沉默地承受不義。
二、士兵的戲弄──當信仰成為權力的工具
從被剝去衣服、戴上荊棘冠冕,到被嘲笑、吐唾沫、鞭打與跪拜(27:27–31),耶穌所受的,不只是身體的折磨,更是對祂身份的極大羞辱。士兵們並非明白祂,而是把祂當作笑話中的角色,戲弄祂的王權。這提醒我們:
當我們只敬拜一位「為我解困」的主,是否會厭棄那位「為我受苦」的主?
我們是否也在無意中把信仰工具化,只取所需、只求果效?
主的十架,不是敗給權勢,而是顯出榮耀的途徑──一條以犧牲與愛打開的道路。
三、十架上的呼喊──當神沉默,你仍會信靠嗎?
「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27:46)這不是信心的崩潰,而是詩篇22篇的呼應,是一位承擔人類罪債的受苦僕人,進入最深孤單的呼喊。當神似乎不說話,你還能信嗎?
當答案遲遲未來,你是否仍堅持敬拜?
許多信徒在苦難中失聲,但主告訴我們:這種呼喊不是軟弱,而是走進十架真義的門檻。
四、反思與應用|我們是否仍用世俗的眼光衡量神?
「你若是神的兒子,就從十字架下來吧!」(27:40)──這句話不只是當時路人的嘲弄,也是現代社會的吶喊:「若神是真,祂就該讓我順利、健康、成功!」然而,耶穌沒有下來。祂選擇承擔,不是因無能,而是因愛。
今天我們也可能犯同樣的錯誤:
用果效衡量事工的價值;
用掌聲評價領袖的成功;
用數據代替忠心與信實。
主的榮耀,不是在舞台的光彩中,而是在十字架的孤寂裡實現。
延伸反思|對屬靈領袖的期待,是出於愛,還是投射?
馬太福音第27章不僅揭示人對耶穌的誤解與拒絕,也讓我們反思:今日我們如何看待那些跟隨主的領袖?在教會中,許多牧者與領袖經常承受來自四方的「期望」──既要公義,也要體恤;既要懂心理學,也要會教導;還要領導有力、行政精明、口才出眾、家庭和諧……
但這些期望,究竟有多少是出於聖經的理解,有多少只是源於我們對理想人物的幻想與補償心理?
他們也是人,有性格、限制與疲乏;
他們不是演員,而是同行者;
他們所背負的,是召命的重壓,也是人心的投射。
正如彼拉多對耶穌不解,祭司們對耶穌敵視,門徒對耶穌逃避……一位領袖常常經歷的,也是這些層層誤解。若我們無法以恩典眼光看待這些僕人,那麼我們很容易重演這場不義的審判。
願我們學會:
少一點理想化,多一點同理心;
少一點評論,多一點代禱;
少一點期望的重擔,多一點十架的同行。
這樣的教會,才是一個真正彼此守望、同行主路的群體。
五、默想與禱告|主啊,我願與你同行十架路
🕯️ 主啊,讓我不以成敗論斷你,不以人聲遮蓋你的話。
🕯️ 求你堅固我在黑暗中仍信靠的心,在沉默中仍敬拜的靈。
🕯️ 願我跟隨你,不是因為風浪平靜,而是因為你本為主。
Antony 傳道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