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7月14日星期一

《在馬太筆下遇見耶穌》第二十六章|被愛驅動的破瓶──在功利衡量中重尋單純愛主的心

被愛驅動的破瓶──在功利衡量中重尋單純愛主的心

馬太福音 26:6–13


🎵 詩歌默想:《傾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o8fIMZYZyw
引言|主踏上十架的前夕,一位女子的舉動卻震動了永恆

耶穌剛預告將被釘十架,一段極其沈重的時刻中,馬太卻記錄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場景──

一位婦人拿着極貴重的香膏,毫不猶豫地倒在耶穌頭上。

眾人譁然。門徒說:「何用這樣的枉費呢?」(26:8)

但耶穌卻說:「她在我身上所作的是一件美事……她所作的是為我安葬所作的。」(26:10–12)

在眾人都未察覺的時候,這位女子卻明白了主的心。

一、破瓶的香膏──來自對主的深愛

馬太並沒有記下這女子的名字,但她的行動卻成為歷世歷代的記念。這瓶珍貴的香膏相當於一整年的工資,她毫無保留地膏抹主,不計代價,也不求回報。這不是形式上的禮貌、不是策略性的投資,而是來自一個明白主正走向十架、心被愛觸動的人所作的回應。她的行動超越了知識、言語與計劃,留下的只是一種單純愛主的敬拜。

二、門徒的批評──從實用主義看信仰的危機

門徒的反應讓人震驚──他們不是外邦人,也不是敵對耶穌的宗教領袖,而是最親近祂的人。他們說:「這香膏可以賣很多錢賙濟窮人。」(26:9)看似合情合理,甚至具有社會關懷的意義,但主卻責備他們:因為他們忘記了此刻的焦點──主正在走向十架。
他們以效率、實用與回報來評價一個人的奉獻,但主卻看重的是:這是否一件出於愛的美事?

這提醒我們:

教會是否也習慣用數據與果效來衡量事工?

是否對那些「無法即時帶來結果」的付出失去耐性?

是否連我們愛主愛人的舉動也要「計算回報」?

三、主所記念的──不是果效,而是出於愛的行動

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什麼地方傳這福音,也要述說這女人所行的,作個紀念。」(26:13)
主並沒有說:「她影響了多少人」「她讓教會增長了多少」,而是──「她為我所作的」。這是一個極大的釋放:主關注的不是果效,而是我們是否因愛祂而行。她用的香膏不會再被收回,瓶子也無法再復原,但主卻讓這行動成為歷世歷代的福音記號。

四、反思與應用|我服事的焦點,還是愛主的心?

馬太記載這女子破瓶膏主的行動──這瓶香膏可值一年的工錢。她破瓶傾倒的姿態,正是因愛而出,無所保留。
門徒卻以「浪費」批評這奉獻,主卻說:「這是美事……你們不常有我。」(26:10–11)

主講的不只是膏主這個行動,而是那出於愛、不顧成本的「心」。這正是今天我們需要重新面對的思考:

近年加拿大推出的「港人避風港」(Hong Kong Pathway)移民計劃,提供香港人三年工作簽證,並可轉永久居民。自2021年起,不少新移民來到加國,教會便成為他們的第一站。

有人懷疑這些人只是「shopping church」,不會留下來,也考慮教會資源有限,不應浪費;但也有教會選擇持續接待,因他們記得:自己初來乍到時,也是曾被擁抱與扶持的客旅。

這樣的接待,正是社區服事的初心──不是為數字、不是為效益,而是因為「主的愛激勵我們」。這就如那女子,她不是為回報而破瓶,而是因主受苦,心被愛燃燒。當我們衡量服事是否「值得」時,就容易落入功利主義;當我們為主破瓶,不問收穫,只為愛而行,那就是主所悅納、永不被忘記的敬拜。

五、我服事的焦點,還是主嗎?

誠實面對內心的問題:
我是否也像那些門徒,經常以實用與效率衡量人的奉獻?

我是否已忘記起初愛主的單純?

我的奉獻,是策略?是任務?還是敬拜?

很多執事與教牧常爭拗:事工是為著異象,還是可行的計劃?

或許兩者都重要,但我們更應記得:主關注的,不是教會的聲勢與人數,而是有沒有人願意因愛祂而破瓶。

願我們都在事工中學會停下來問一句:「主啊,我這樣做,是為祢嗎?」

六、默想與禱告|主啊,我願為你破瓶

主啊,幫助我在忙碌中不失焦點,在群體的聲音中不迷失方向。
求你煉淨我裡面功利的計算,恢復我單單為你而活的心。
願我的香膏,不是為討好他人而倒出,而是為你而破瓶。

Antony 傳道

#雖然福音書對此事件的記錄略有差異,有人認為這是同一事件不同視角,也有人認為可能是不同時間的相似事件。但無論如何,重點在於:耶穌珍視這膏抹的行動,視為為祂的受死所作的預備。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