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8月9日星期六

《在張力中被塑造》—〈哥林多前書〉牧靈反思系列:第一篇-〈同屬一主,不分彼此〉

〈同屬一主,不分彼此〉經文:哥林多前書 1:10–17

《在張力中被塑造》牧靈系列

一、上下文:合一的呼召從哪裡開始

如果從 1:10 直接讀起,我們可能以為保羅只是在責備哥林多教會的分裂,

然而若不讀 1:1–9,就會錯過他真正的關心。保羅先提醒信徒,他們被神呼召,在基督裡成為聖徒(1:2),並且已經在基督裡「凡事富足,不缺任何恩賜」(1:5–7)¹。換句話說,他們已經擁有成為合一群體的所有資源,因此,接下來的勸勉不是「要求」,而是「呼召」:

「弟兄們,我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都說一樣的話;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林前1:10)

保羅的語氣不是上對下的責備,而是家人式的邀請。「勸你們」原文 παρακαλῶ(parakalō),既有「懇求」也有「安慰」的意思²。換言之,他是在呼喚信徒回到起初的身份:你們已經在基督裡是一家人了。

二、哥林多的背景:裂縫從哪裡開始

哥林多是一座社會階層極度分化的城市。它是羅馬殖民地、商業港口,人口中有富裕的商人、自由人、奴僕與外來移民³。同時,它也是文化交匯之地:

希臘哲學追求智慧,羅馬文化崇尚權勢,東方宗教講求神秘經驗。當這些人因信仰聚集在一起,這座城市的多元性自然投射到教會裡。保羅在 1:12 揭示了分裂現象:

「你們各人說:『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亞波羅的』,『我是屬磯法的(彼得)』,『我是屬基督的』。」

這四個「派別」背後,不只是單純偏好,更反映出身份認同的競爭⁴:

  • 保羅派:或許更重視外邦宣教與自由

  • 亞波羅派:可能欣賞他的修辭學背景與口才

  • 磯法派:代表猶太背景、強調傳統與律法

  • 基督派:甚至可能帶著屬靈優越感,自視更純正

原文「分黨」是 σχίσματα(schismata),意思是「被撕裂」「裂縫」⁵。問題不在於不同聲音本身,而是當心被撕裂,我們不再彼此看為同屬一個身體。

三、從哥林多到我們

我們今天不會說「我是屬保羅的」,但我們同樣會在心裡默默站隊。

有時,我們因語言堂會而拉開距離:

「他們不懂我們的需要。」

「他們資源比我們多。」

「領袖偏向他們,那決定就交回給他們吧。」

有時,我們因部門事工而比較:

「這是我們的聚會,他們不會明白。」

「他們只關心自己的活動。」

「他是他們部門的人,我不方便找他幫忙。」

「為什麼他們得到的支持比我們多?」

有時,我們因世代差異而設防:

年輕人覺得年長者太保守;

長者覺得年輕人不懂委身、不重讀經、不願犧牲。

這些感受或許未必說出口,卻慢慢築起一堵無形的牆,隔開了彼此,也削弱了群體信任。和哥林多教會一樣,我們都在尋找可以安心歸屬的身份,卻常常忘記:

我們最終的歸屬只在基督裡。

四、十字架:保羅的唯一答案

面對分裂,保羅沒有給出新的組織架構,也沒有設計資源分配方案。他用一個震撼的問題,將焦點拉回核心:

「難道基督是分開的嗎?」(林前1:13)

保羅不是要抹平差異,而是重新定義身份:

  • 我們不是因理念一致才合一,我們是因同屬一位救贖主而被呼召為一體。

真正的合一不是靠妥協換來,而是從十字架流出。當我們站在十字架下,所有資源、文化、堂會、世代之間的計算,都會重新找到正確的位置⁶。

五、牧靈邀請:在張力中被塑造

對教會而言,這段經文不只是歷史故事,更是我們此刻的邀請:

  • 回到基督中心

    我們不是「中文堂的」、「國語堂的」、「英文堂的」、「某部門的」,我們都是屬於基督的一家人。

  • 擁抱差異

    差異不是威脅,而是恩典。在張力中,我們學習彼此傾聽、彼此成全。

  • 讓愛領先於權益

    在資源有限的現實中,教會最美的見證,不是我們的效率,而是我們的愛。

然而,讀《哥林多前書》最難的,往往不是理解經文背景、上下文,甚至不是查考希臘文詞義。真正的挑戰,是當我們看見教會的張力時,腦海裡浮現的,也許是那些曾經讓我們失望、在背後批評、傷害,甚至「想我們死」的人。

在這一刻,保羅的呼召就變得極其真實:「難道基督是分開的嗎?」

在基督裡,我們被呼召去愛的,不只是那些與我們親近的人,還包括那些讓我們難以靠近的人。這愛,不是憑感覺,而是因為我們在主裡是一家人。當我們被這份愛觸碰時,

合一不再只是口號,而是一段需要靠恩典才能走的路。

走主的路並不容易,每天也有跌倒軟弱的時刻,感恩,每一次我們也能回到原點,堅持靠主走下去。

六、默想禱文

主啊,我們承認,常常以「我所屬」劃下界線,卻忘了我們同屬於祢。
求祢醫治我們被撕裂的心,打破我們無形的牆,教導我們在張力中彼此成全,在差異中彼此相愛,讓我們的教會,活出屬於祢的合一見證。

阿們。


Antony 傳道
思想轉化不易,成長有賴上主加力。共勉

註腳

  1. Gordon D. Fee,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NICNT), p.4–6.

  2. Anthony C. Thiselton,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NIGTC), p.112.

  3. Craig S. Keener, The IVP Bible Background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 p.453.

  4. Joseph A. Fitzmyer, First Corinthians (AYB), p.121–124.

  5. Kenneth E. Bailey, Paul Through Mediterranean Eyes, p.42–45.

  6. Dietrich Bonhoeffer, Life Together, p.36.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