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10月12日星期日

《在張力中被塑造》—〈哥林多前書〉牧靈反思系列:第十篇-〈自由中的捨己〉

自由中的捨己  經文:哥林多前書 9:1–27

引言:當「權利」遇上「福音」

哥林多前書第九章,保羅回應對自己使徒身份的質疑。有人覺得他不收奉獻、不攜妻同行、靠帳棚維生,是不是代表「不夠格」?保羅沒有為自己辯護以維護面子,反而指出一個更高的標準:我有權利,但我選擇不使用,只為免得福音受攔阻(9:12)。

這裡打開了一個核心張力:基督徒的自由,不只是「我可以怎樣」,而是「我願意為愛不怎樣」

一、使徒的身份與「權利」(9:1–6)

保羅先用四個反問句(「我不是自由的嗎?」、「我不是使徒嗎?」等)強調自己確實有使徒資格。哥林多教會本身,就是他使徒職分的「印記」(σφραγίς,sphragis,印章、確據)。

接着他列出「理當」擁有的權利(ἐξουσία,exousia):有生活供應、可攜信主的妻子、毋須自食其力。這在當時的哲學教師或巡迴演說家群體中極為正常,甚至被視為身分體面的象徵。¹²

二、權利合理,但可以選擇不用(9:7–12a)

保羅舉出三個比喻:當兵領餉、農夫吃果、牧人喝奶(9:7),再引用律法「牛在場上踹穀,不可籠住牠的嘴」(申 25:4),表明屬靈工人得工價合情合理(9:9–11)。

但保羅話鋒一轉:「我們沒有用過這權利,只要避免叫基督的福音受攔阻。」(9:12a)。

這裡的「攔阻」(ἐγκοπή,enkopē),原意是設路障、阻礙通行。保羅寧可辛苦工作,也不願讓人以為他傳福音是為了利益。¹³

三、福音的迫切:不是收費,而是一個責任(9:12b–18)

保羅宣講福音,不是因為有人付他報酬,而是因為「責任臨到我;我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9:16)

即使「有工價」是合理的權利,他仍選擇不「濫用」(καταχρᾶσθαι,katachrāsthai,9:18),唯恐動機被誤解,福音被質疑。對保羅來說,自由的極致,不是「最大化自己的權利」,而是「最大化福音的暢通」。

四、自由的翻轉:為福音成為眾人的僕人(9:19–23)

「我雖是自由的,卻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9:19)

保羅描繪的,不是迎合,而是跨文化的愛:

  • 向猶太人,就作猶太人;

  • 向不在律法之下的,就作不在律法之下的;

  • 向軟弱的,就作軟弱的。

這種「成為」的靈活,本質是為要「多得人」。³

自由不是自我中心的放縱,而是能跨越隔閡、進入對方世界,讓對方在處境中聽見基督。

五、競賽的比喻:自制與方向(9:24–27)

哥林多以地峽運動會(Isthmian Games)著名,冠冕由松木或野芹花編成,最終會朽壞。保羅藉此說明:比賽的人「凡事都有節制」(ἐγκρατεύεται,enkrateuetai),我們更要為不能朽壞的冠冕操練。

「我毆打我的身體」(ὑπωπιάζω,hypōpiazō,打到眼青;9:27),「叫身作我奴僕」(δουλαγωγέω,doulagōgeō),不是虐待,而是指向欲望與習慣的操練——避免空拳比武般的徒勞,要跑在正確的方向。¹⁴

六、牧養澄清:不是單向的犧牲

這段經文,若只由長輩引用,容易變成「年輕人要放下自己權利,為大局犧牲」。但保羅的意思絕非如此。

  • 他不是被迫,而是自願。

  • 他不是單向要求別人,而是自己先放下。

  • 他放下的焦點不是「維護傳統」或「保持體面」,而是單單為福音。

因此,這信息不應成為壓抑年輕一代的工具,而是推動所有世代都問:我手上堅持的,是福音,還是我的習慣與權利?

七、牧養邀請:把「可以」交回十字架

保羅放下「可以」的權利,正好提醒我們:自由若沒有被愛塑造,最後只會回到自我;自由若被十字架翻轉,就能成為祝福別人的器皿。

作為牧者,我特別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在加拿大的跨語、跨代華人教會裡,我自己也有不少掙扎與嘗試。很多時候,需要靠着聖靈與真理去分辨:哪些話是必須堅持說出口的?哪些地方需要調整語氣與態度,避免無意中帶來傷害?

我們正處在一個普遍的現實:代際之間因語言、成長背景與文化差異,出現了嚴重的溝通落差。長輩有他們的顧慮與習慣,年輕一輩卻往往覺得「沒有人真正聽見他們的聲音」。結果,許多年輕人選擇離開,到較「開放」的英語教會尋找歸屬。

若華人教會缺乏反思,不能清楚分辨什麼是「福音的核心」,什麼只是「傳統觀念的延續」,那麼我們所守護的,最終可能只剩下建築與制度,而不是一個能將福音交付給下一代的群體。

保羅的提醒在今天聽來何等真切:「我可以」不等於「我必須」,唯有「我放下」,才可能為福音讓路。

當教會願意如此學習,才有可能看見福音真實地承傳,落在下一代的手中。

八、反思問題

  1. 我最容易堅持的「權利」是什麼?在什麼情境下,聖靈提醒我可以「先放下」?

  2. 在跨語、跨代的溝通中,我是否願意為愛,調整我的習慣與方式?

  3. 我是否願意像運動員般操練節制,讓我的生命有方向,不空跑、不徒勞?

九、默想禱文

主啊,祢本有神的形象,卻倒空自己,取了奴僕的樣式。

教我在權利中學會退讓,在自由裡學會捨己;

不為自己築城,而為福音讓路。

願祢的愛翻轉我,使我跨越世代與文化的鴻溝,

成為眾人的僕人,直到那不能朽壞的冠冕。

阿們。

Antony傳道

註腳:

  1. Joseph A. Fitzmyer, First Corinthians: A New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Anchor Yale Bible 32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334–351.

  2. Gordon D. Fee,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NIC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7), 399–421.

  3. Kenneth E. Bailey, Paul Through Mediterranean Eyes: Cultural Studies in 1 Corinthians (Downers Grove: IVP Academic, 2011), 254–270.

  4. Craig S. Keener, The IVP Bible Background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 2nd ed. (Downers Grove: IVP Academic, 2014), 471–473.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