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知識與愛的張力 經文:哥林多前書 8:1–13
引言:在「懂得」與「愛得」之間
哥林多教會的人,很懂得說理。他們懂神學、懂自由、懂辯論,也懂怎樣用經文去支持自己的立場。當他們問:「吃祭過偶像的食物可以嗎?」其實不只是關於「食物」,而是關於——我該怎樣用我的自由?
有人說:「偶像算不得什麼,吃又何妨?」他們的神學沒錯,理論無懈可擊。
但保羅輕輕說出一句話,像把利刃放進靈魂深處:
「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8:1)
他不是反對「懂」,而是提醒我們:懂得太多,若沒有愛,只會讓人驕傲。
真正的屬靈成熟,不在「懂多少」,而在「愛多深」。
一、「知識」的陷阱:自由可以變成驕傲
保羅所說的「自高自大」(φυσιόω, physioō),原意是「鼓起、膨脹」,像一個吹滿氣的氣球——外面看似巨大,裡面卻是空的。
哥林多人以為「我懂,我自由」就代表屬靈,其實那只是一種屬靈的驕傲。他們用知識劃出界線——誰是「進步」的信徒,誰是「落後」的信徒。但保羅的提醒是:
知識若沒有愛,就成為刀;
愛若沒有知識,就成為霧。
真正的智慧,是「在愛裡說真理」,而不是「用真理壓過人」。
二、偶像之食:神學正確,牧養錯誤
「偶像算不得什麼」——保羅同意這點(8:4)。
但他也知道,有些人剛信主不久,還未能分辨,良心依然敏感。當這些人看見弟兄在偶像廟裡自由用餐,心裡可能動搖,甚至回頭。那一刻,神學是對的,但牧養是錯的。若自由讓別人跌倒,那就不是自由,而是自我中心。保羅看見的是——「這不是關於食物的問題,而是關於人的心。」
三、保羅的原則:愛永遠限制自由
「食物不能叫我們與神親近,不吃也無損,吃也無益。」(8:8)
問題從來不在吃或不吃,而在於——你的選擇是為自己,還是為別人?
保羅說:「若食物叫我的弟兄跌倒,我就永遠不吃這肉。」(8:13)
這不是律法主義,而是一種極深的自由——我可以,但我不一定要;我放下,是為了更愛你。
四、從哥林多到今天:我們的「偶像之食」
今天的教會不再為祭肉爭論,但我們的「偶像之食」可能換了形式。
-
有人堅持自己的敬拜風格才「屬靈」;
-
有人覺得新一代的神學太「自由」;
-
有人以服事年資、神學知識為榮;
-
有人因理念不同,就心裡論斷對方。
在加拿大的跨語、跨代華人教會裡,這張力更加真實。
長輩說:「年輕人太快了,不夠成熟。」
年輕人說:「長輩太固執,根本聽不到我說的話。」
我們都覺得自己比較「懂」,但卻漸漸失去彼此的愛心。保羅的提醒在這裡變得非常溫柔,也非常尖銳:不是誰更懂聖經,而是誰更肯為愛放下自己的方式。
五、牧養邀請:讓「懂得」成為「同行」
真正的知識,不是為了勝過別人,而是為了更懂得同行。
-
若我們懂真理,就要學會溫柔地傳遞。
-
若我們懂文化,就要願意進入對方的世界。
-
若我們懂自由,就要讓愛來限制自由。
保羅所描繪的愛,不是情緒,而是一種選擇——為別人放下「我可以」,為基督打開「祂能」。
六、學習愛的困難
我們聽過太多「要彼此相愛」的教導,卻很少有人真誠承認:愛,其實是最難的功課。
有些信徒可能不太在意如何去愛;但凡曾努力愛過的人,都會發現——我們其實不懂怎樣去愛。
我們以為自己已經學會聆聽,但對方卻覺得你在自說自話;
我們以為送上小禮物會讓人高興,對方卻覺得你多此一舉。
愛,有時不是沒誠意,而是我們還未搞清楚,什麼文化、經驗、性格、甚至信仰習慣,正影響著我們「怎樣愛人」。
這樣的「不舒服」,常是關係張力的表層;
真正的掙扎,是我們內在的混亂——我想愛,但我不知道怎樣表達;我想被愛,但我又害怕失望。所以,當保羅提醒我們「惟有愛心能造就人」時,他並不是命令我們去「製做」愛,而是呼召我們去「被愛」,讓我們先在基督的愛裡被醫治,才能有力量去愛別人。
愛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生命被轉化的過程。
七、反思問題
-
我有沒有曾努力去愛某人,但最終只感到誤會與挫敗?那經驗告訴我什麼?
-
在愛的表達上,我是否仍被某些文化或過去的經驗所限制?
-
我是否願意讓神先愛我,醫治我裡面那個「想愛卻不懂愛」的人?
八、默想禱文
主啊,祢是愛的源頭,
但祢也知道,愛對我們來說從不容易。
有時我想愛人,卻弄巧成拙;
有時我渴望被愛,卻築起牆壁。
求祢教我在祢裡面學愛——
讓我不只是懂真理,更懂體諒;
不只是說愛,更願走進別人的世界。
使我的自由不再為自己,而是為愛。
阿們。
Antony傳道
註腳:
-
Joseph A. Fitzmyer, First Corinthians: A New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Anchor Yale Bible 32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311–327.
-
Gordon D. Fee,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NIC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7), 359–377.
-
Kenneth E. Bailey, Paul Through Mediterranean Eyes: Cultural Studies in 1 Corinthians (Downers Grove: IVP Academic, 2011), 237–245.
-
Craig S. Keener, The IVP Bible Background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 2nd ed. (Downers Grove: IVP Academic, 2014), 466–468.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