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4月30日星期三

《轉化教會的領袖—在破碎與更新中同行的13個屬靈節奏》第十一篇

第十一篇|行在季節中:建立持續轉化的節奏與文化

一、不是計劃不夠,而是節奏錯位

在教會事工的推動上,我們常落入一個迷思:認為只要有清晰的年度計劃、充分的人力資源與流程制度,更新便會自然發生。然而,許多教會都有一樣的困惑:為什麼計劃都在做、活動也不少,會眾卻越來越冷淡?

這不是執行力的問題,而是節奏的問題。

Rick Warren 在《直奔標竿》中指出:「一個屬靈的領袖不是自己創造浪潮,而是學會辨識並配合神的浪潮。」 這提醒我們:更新不是來自人為安排,而是來自順應神所定的季節。換言之,教會真正的更新,並不是「更緊密的行程表」,而是「更貼近神的節奏感」。

二、什麼是屬靈節奏?不只是慢,而是合時

聖經一再提醒我們:「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道書3:1)神做工有其時序,而教會若要長期更新,就必須學會分辨這些屬靈季節。

屬靈節奏不是指教會的活動次數,而是一種更深的信仰實踐文化——它讓群體在推動與安息、收割與修剪、教導與沉默之間,找到健康而持續的呼吸。

Tod Bolsinger 在《Canoeing the Mountains》提醒我們:當教會面對未知與變化時,最重要的不是應急反應,而是建立能容納調整與學習的節奏性文化【1】。

這樣的節奏不是「靜態維持」,而是「動態適應」。它的特徵是:

  • 容許群體喘息與反思,而非只追趕KPI;

  • 容許教會減速,讓深度沉澱成為文化;

  • 容許領袖等待,學習順服神的時間表。

三、轉化需要節奏,不是衝刺

許多牧者在推動改變時,容易陷入「策略性衝刺」:希望短時間內完成架構調整、課程更新、事工整合。但正如 Jim Collins 在《Good to Great》指出:「真正的持久改變,來自一連串小轉動所累積的『飛輪效應』」 。

屬靈更新也是如此。轉化不是跑一百米,而是進入一場有節奏的長跑,甚至是馬拉松:

  • 屬靈的節奏,不是劇烈推進,而是穩定累積;

  • 文化的更新,不是一次突破,而是多次迴圈。

在此,我試提出「節奏式轉化」的四階段循環模型,供教會運作參考:

  1. 安靜與辨識期(Listen):反思現況,辨識季節。

  2. 行動與實踐期(Act):根據辨識制定小規模改變。

  3. 反思與整合期(Reflect):評估群體反應與屬靈果效。

  4. 修剪與更新期(Adapt):調整內容與方式,進入下一輪節奏。

✅ 實踐建議:建構「一年四季」的教會節奏地圖

要讓這種節奏成為文化,教會可以具體規劃全年分段節奏。我們建議以「春夏秋冬」為隱喻,設計屬靈活動與策略步伐:

教會節奏

屬靈象徵

聚焦內容

對應活動

春(預備)

播種、安靜

召命辨識、屬靈更新

退修會、主題祈禱月、靜默日

夏(實踐)

行動、服侍

門訓出擊、宣教差遣

社區事工、福音行動

秋(回顧)

收割、分享

數算恩典、反思文化

感恩見證聚會、領袖回顧

冬(整合)

修剪、等待

建設性放慢、策略更新

評估與規劃、同工培訓

這樣的節奏使教會得以從「活動為中心」轉向「形成為中心」,長期塑造出一種生命化的更新文化。

🍁 加拿大華人教會現場補白【11/13】

後疫情時代,加拿大許多華人教會雖恢復實體聚會,卻面對節奏錯位的現象:

  • 有些教會照舊密集安排講座、主日課程、團契活動,但發現信徒「不買帳」,疲於奔命;

  • 有些教會則過度安靜、節奏鬆散,缺乏動力與方向,逐漸流失信徒。

關鍵在於:我們仍未重新校準信徒的生命節奏與群體動力的節奏

事實上,許多信徒在疫情中重建了自己的屬靈習慣:

每天讀經、線上靜修、個人退思、家庭崇拜……這些是神在危機中賜下的禮物。但若教會強行「回復舊模式」,這些個人節奏就被剝奪了,信徒反而感到陌生與疲憊。

我們若要真正成為「與季節同行」的教會,就需要從「行事曆思維」轉向「靈性節奏思維」,讓教會回應的不只是時間的流動,更是神工作的節拍。

✝️結語|走在神的節奏中,活出召命的節奏感

季節,不是我們定的,而是神定的。

節奏,不是我們創造的,而是我們學會調整自己去配合的。

願我們的教會不再以「效率」為唯一標準,而是學會在「安靜、行動、反思、修剪」的節奏中長成。

願我們的領袖群體學會辨識——什麼時候該推進?什麼時候該安靜?什麼時候該陪伴?什麼時候該重設?

行在神所定的季節中,是通往持續轉化的唯一道路。

──願我們成為那種教會,不疾不徐,在主的時間裡,結出主所悅納的果子。

Antony傳道


P.S : 這就是為甚麼我個人由始至終,不斷在香港牧養,還是加拿大,也堅持靜修,堅持靈性修為的原因;因牧者在忙亂中就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更不用說察驗神的季節了。我們很多時以為預備多幾場分享、祈禱會,甚至積極地聽道、聽講座,使自己變得「豐富」,就完成了牧者使命,其實正好相反,只是將忙亂變成了自己的日常,完全忘記了信仰為何物。其實真正信仰是與神、與己、與人的關係!


📚 註腳資料

【1】Tod Bolsinger,《Canoeing the Mountains:基督徒領袖如何在未知處境中帶領教會》(IVP Books, 2015),第36–38頁。關於危機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轉化節奏與文化的問題,指出教會正進入「未被標記的地圖」領域,需建立容納學習與調整的節奏。

【2】華理克(Rick Warren)著,《直奔標竿》,楊高俐理譯(道聲出版社),第419頁。「浪潮不是你創造的,而是你配合的」一語,說明教會領袖需學會配合神工作的節奏,而非以人力推進更新。

【3】Jim Collins,《從A到A+》(Good to Great),HarperBusiness,2001年版,第163–165、183–185頁。提出「飛輪效應」理論:長期積累小轉化所產生的動能,遠比一次劇烈行動更能改變文化。

【4】Christian A. Schwarz 著,《生命添色彩:自然教會發展系列》,高接觸出版,參見第3–4章。強調教會健康需誠實面對弱項,並以迴圈式修剪與更新,建立自然節奏的轉化文化。

【5】Will Mancini,《Church Unique:教會的獨特藍圖》,Jossey-Bass, 2008,序言與第1章。主張教會更新必須先停下模仿他人的腳步,重尋自身獨特的召命與文化,方能重建健康動能。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