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聖經是怎樣成形的——神的話在歷史中被寫下
(How the Bible Took Shape — God’s Word Written in History)
一、神的話,從來不是突如其來
神的話,從來不是「從天掉下來」的一本書。
祂的話,是在時間裡「被聽見」、被記錄、被群體傳頌的。聖經的形成,並非單一事件,而是一段歷史的旅程——神與祂的子民同行,在人類的語言、文化與掙扎中,逐步留下祂的聲音。
聖經不是神丟給人的文本,而是神與人同行的故事,被文字保存下來。
二、從口傳到文字:神的話進入歷史
(一)口傳:記憶中的啟示
在古代,以色列的信仰首先是「聽來」的信仰。神的作為透過家族、祭司、先知口中被傳述。
以色列人不只是「知道」神拯救他們,他們「講述」神怎樣拯救他們。
「你要將這事告訴你的兒子,你兒子要告訴他的兒子。」(出10:2)
聖經原本是被「聽」的,不是被「讀」的。那是群體共同的記憶,是信仰的呼吸。
(二)書寫:文字中的見證
隨著歷史發展,神的話被記錄下來。
📜 這些文字,不只是人的筆記,而是神在人間的腳印。
摩西「將耶和華的一切話都寫上」(出24:4);
先知們受感寫下警告與盼望;
詩人以詩歌回應恩典;
智慧文學整理生活中的信仰經驗。
律法書(約公元前1400–1200年)記錄神與以色列立約的根基;歷史書與詩篇(約前1000–前400年)保存了國族的經驗與信仰的詩意;先知書(約前800–前400年)反映神在動盪世代中的呼召。
到被擄與歸回後(約前5世紀),以斯拉與文士重新整理並誦讀律法,以色列群體首次以「經卷」的形式,共同聆聽神的話(尼8:1–8)。
三、從以色列到教會:話語的延續
當舊約逐漸成形後,神的話並未停止。新約時期,啟示進入另一個階段: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1:14)
神不再只是說話——祂成為那句話。耶穌基督的生、死與復活,是神的「最終啟示」(來1:1–2)。
早期教會的信徒,以口傳方式重述耶穌的教導、比喻與奇事;這些信息在聚會中被誦讀、背誦、默想。保羅與使徒們為各地教會寫信(約公元50–67年),這些信件成為最早的書面見證。
隨後,四卷福音書陸續寫成:馬可(約60–70年)、馬太與路加(約70–85年)、約翰(約90年)。它們不是歷史報告,而是信仰見證——讓後世信徒能在文字裡再次遇見那位主。
四、從文字到正典:群體的辨認
「正典」(希臘文 κανoˊν / kanōn)原意是「準繩」。
聖經的正典不是一群神學家關起門來制定的,而是**教會在聖靈帶領下,辨認出哪些書卷帶著神的氣息。**這分辨的過程歷經三百多年。
✴️ 舊約的確認
到主前2世紀,《律法》、《先知》、《聖卷》三部分已被猶太群體普遍接納(參《便西拉智訓》前130年)。希伯來聖經的內容,與今日的舊約一致。
✴️ 新約的辨認
使徒的書信與福音書,在教會中被誦讀、引用為「經上記著」。
2世紀: 墨利敦殘篇 (Muratorian Fragment,約150年) 已包含四福音與保羅書信的清單。
4世紀(367年): 亞他那修 (Athanasius) 復活節書信首次列出與現今相同的27卷新約書卷。
4世紀末: 希坡 (393年) 與迦太基會議 (397年) 正式確認這一正典,沿用至今。
教會沒有「創造」聖經,教會只是「認出」聖靈的氣息。
五、辨認的準則:信仰群體的分辨
初代教會在確認書卷時,並非任意選擇。他們使用了屬靈與歷史的準則:
正典的形成,是一場群體的聆聽——他們聽見某些文字中有神的呼吸,那呼吸帶來生命、帶來真理。
六、聖經的權威:因為神仍在說話
保羅說:「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 (θϵoˊπνϵυστoς / theópneustos)」——意思是「被神吹氣的」。
聖經的權威不是外加的印章,而是內裡的生命力。每一代信徒都在經文中再次聽見那氣息。
聖經有權威,因為它仍然能喚醒人、使人悔改、引人敬拜。
七、屬靈反思:辨認神的氣息
初代教會辨認哪些文字有神的呼吸,今天的信徒也被邀請——不只是懂得經文的歷史,而是敏銳於:哪裡仍有那股氣息在吹。
當一句經文讓你醒覺、受安慰或被挑戰,那不只是知識,那是你聽見神在你生命中再說話。
八、默想與操練
回望歷史: 默想神在歷代如何保存祂的話。
敬畏閱讀: 讀經時記得,這是神在時間裡的見證。
與群體同行: 與弟兄姊妹一起查經,因為聖靈常在群體中見證真理。
聖經不是一本「古書」,而是一條仍在延伸的對話。
九、結語
神的話不是被鎖在卷軸裡,而是在人心裡延續的呼吸。
從摩西的筆,到保羅的書信,從耶路撒冷的集會,到今日的教會,神的話一直活着。
聖經是歷史中最長的一場對話——神說話,人的筆回應;祂吹氣,人記下;而今天,我們讀的每一頁,都是祂仍在呼吸的痕跡。
Antony傳道
📚 註腳與歷史補充
1️⃣ 舊約形成 摩西五經(約前1400–1200年);歷史書、詩篇(前1000–前400年);先知書(前800–前400年)。歸回後,以斯拉整理律法(尼8),奠定猶太正典三部分。 參:F. F. Bruce, The Canon of Scripture (IVP, 1988), 28–36。
2️⃣ 新約形成 保羅書信約主後50–67年;福音書約主後60–90年。墨利敦殘篇(約150年)為最早書卷清單。亞他那修復活節書信(367年)首次列出27卷;希坡(393年)與迦太基會議(397年)確認正典。 參:Bruce M. Metzger, The Canon of the New Testament (Oxford, 1987), 239–246。
3️⃣ 神學意涵 正典的形成是聖靈引導群體辨認真理的過程(非創造); 參:Lee Martin McDonald, The Biblical Canon: Its Origin, Transmission, and Authority (Baker, 2017)。
4️⃣ 中文參考 孫寶玲,《聖經詮釋與宣講》(建道神學院,2019),頁 67–75。 麥啟新,《新約文學釋經》(天道書樓,2018),頁 28–33。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