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見的,是種子還是聲音?──在心田裡回應祂的道
詩歌默想:《主,請翻轉我心田》(Refiner's Fire )
一、祂出來坐在海邊,說起了故事(13:1–3)
那一天,耶穌從屋裡出來,坐在加利利海邊,眾人聚集到祂跟前。祂不是像教師一樣站著講道,也不是像拉比般引用經訓,而是講了一個故事:一個撒種的人出去撒種。
這不是純粹的寓言,也不是農夫的生活教材,而是祂對那些「以為自己已經知道」的人,所發出的屬靈邀請。
二、種子相同,土壤不同(13:4–9)
故事中最令人驚訝的,不是種子,也不是撒種人的動作,而是那四種「地」:
-
路旁的心——聽見了,卻毫無進入的空間,立刻被擄去。
-
淺土的心——立刻歡喜領受,但心中沒有根,遇到患難就跌倒。
-
荊棘地的心——聽了道,卻被世上的思慮和財富擠住,不能結果子。
-
好土的心——聽見明白,結實百倍、六十倍、三十倍。
耶穌所說的,是一場「心的審判」──不是祂的話語不夠真實,而是我們的內心準備好沒有。
這是《馬太福音》中耶穌首次大量使用比喻(13:3),是比喻教學的轉捩點。而「聽」這字在13:9、13:13、13:15反覆出現,指出這些比喻不只是信息,更是邀請:「你,願意聽進去嗎?」
三、祂的比喻,是挑戰,不只是比喻(13:10–17)
門徒問祂:「為什麼要用比喻?」耶穌的回答既深刻又令人震撼:「因為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明白,心也不回轉。」
祂不是要故弄玄虛,而是指出──若人不願意開放自己,就算神的話臨到,也只會變成一種聲音、一種講章、一場聚會,而不會真正扎根心田。
今天,我們多少時候也聽了很多道、讀了很多經,卻沒有結出什麼果子?
也許,不是我們沒有聽見,而是我們的心,已太滿、太硬、太忙、太淺。
四、當神翻動我裡面的心田
其實,我自己也曾經在一些屬靈高峰期,以為自己「很懂神的話」──聽道、讀經、教導別人時,條理分明,應對自如。但後來我才慢慢明白,那些條理,有時只是自己過往經驗與性格反應的重複,而不是當下從主聽來的聲音。
我學習、教授性格學已超過十年,在某幾次深刻反思中發現:原來人看人、聽事,甚至讀經的方式,往往被自己性格的偏好與過去的經歷所懵閉,而人自己竟全然不自知。
這不只是心理的盲點,更是屬靈的限制──是我們裡面那種自我中心的罪性,使我們以為自己在聽、在明白,其實心早已關上。
於是我開始給自己一個操練:快快地聽,慢慢地思考,慢慢地回應。
這操練帶來許多提醒。別人的一句平實回應,甚至溫和的質疑,都會讓我反覆思想一整天,甚至一星期。這過程雖緩慢,卻讓我感覺──是神在翻動我的心田,擴濶我的視野。
我開始學習更細膩地聽,也更謙卑地問:
「這人為何這樣說?」
「他的背景是什麼?」
「我的回應,是從神而來,還是從我的性格與習慣而來?」
久而久之,反思的時間短了,看人也清明了,對別人的包容與諒解,也漸漸提高了。原來,好土的關鍵,不在於懂得多,而在於是否願意讓主翻鬆這片被經驗與性格壓實的心田。
五、祂渴望種子落在好土上(13:18–23)
耶穌沒有停在批判,而是解開比喻,清楚指出:「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明白了,並且結實的。」
祂不是在找完美的聽眾,而是在尋找願意被翻土、願意讓話語留在心中的人。
-
那可能是你每早安靜時選擇停下來;
-
是你在忙亂中仍願意讓神的話介入憂慮;
-
是你在試探中記起祂的聲音;
-
是你在多年信主後,仍願重新謙卑領受。
六、默想畫作
畫作建議:
《The Sower》(撒種者) by Jean-François Millet, 1850
(可以配圖像呈現一個農夫在黃昏中撒種,象徵神話語在黑暗世界中的進入)
默想問題:
-
我的心更像是哪一種「地」?
-
是否有一些話語,我過去聽了卻沒有「讓它留在心中」?
-
我願意讓神在我心裡翻土、清除荊棘與淺層嗎?
禱告回應
主耶穌,
祢不是在找完美的我,祢在尋找一顆肯打開的心。
我承認,有時我像路旁──冷淡無感;
有時像淺土──一時熱情,卻不能堅持;
有時像荊棘──被焦慮與計劃擠滿。
主啊,求祢翻動我的心田,
讓祢的道,在我裡面不只是聲音,而是生命的種子。
我願結出百倍的果子,為祢而活。
奉主耶穌的名,阿們。
Antony傳道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