祂走近風浪中──信心,不只是在平靜中相信
詩歌默想:《走在水面上 》
一、眾人散去,祂上山禱告,他們下海遇風(14:22–24)
耶穌剛剛餵飽五千人,眾人正要強逼祂作王,祂卻立刻催門徒上船,自己退到山上禱告。天漸晚,風漸大,船已在海中,門徒陷入困境,而耶穌卻獨自在岸邊。
這段時間,耶穌沒有立即介入。他讓門徒經歷黑暗、風浪、與孤單的掙扎——彷彿是一場靈命的靜修課。
有時候,主的沉默不是遺忘,而是邀請我們進入更深的信靠。
二、祂來到風浪中間,他們以為是鬼怪(14:25–27)
四更天(約凌晨三點至六點),最疲倦與脆弱的時刻,耶穌在海面上行走。門徒看見,竟驚恐地呼喊:「是鬼怪!」——這是何等真實的人性反應:當我們習慣了問題的形狀,反倒無法辨認救恩的樣子。
耶穌立刻說話:「放心!是我,不要怕!」
這句話在原文希臘文是:「ἐγώ εἰμι」——我就是。這不只是自我介紹,而是舊約中上帝啟示自己的話語(出3:14「我是自有永有的」)。
風浪中,祂不是說「我會幫你」,而是「我是」——主的同在,比任何解決更真實。
三、祂邀彼得走近祂,信心在跌倒中被建造(14:28–31)
彼得說:「主,如果是祢,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祢那裡。」耶穌只有一句話:「來吧。」
彼得踏出那步,超越了人的限制——但風浪一大,眼目一偏,他就沉下去。
耶穌立刻伸手拉住他,說:「小信的人哪,為什麼疑惑呢?」
這不是責備,而是溫柔的提問——信心不是沒有害怕,而是在害怕中仍然向主踏前一步。
四、祂登上船,風就止住(14:32–33)
最令人動容的不是祂平息風浪,而是整個過程——祂在風浪中出現、在信心中邀請、在跌倒中伸手、在船上同在。
門徒最後說:「祢真是神的兒子了!」
他們不是因奇蹟而信,而是因「在風浪中經歷祂的樣子」而信。
五、默想畫作與靈修提問
畫作默想: “Christ Walking on the Water” by Julius Sergius von Klever
(耶穌在朦朧月色下行走在波濤之上,彼得半跪於水中,畫面既充滿神聖也蘊藏脆弱。)
默想:
-
我是否正在一場風浪中,難以辨認祂的身影?
-
我是否願意向祂發出「主啊,是祢的話,就請我來」的信心呼求?
-
我曾在哪些信仰低谷中,經歷了祂伸手扶持的恩典?
六、禱告回應
主耶穌,
在我熟悉的節奏被打亂、在黑夜中看不見方向時,
祢仍然行走在我最害怕的水面上。
有時我認不出祢、甚至懷疑祢;
但祢仍溫柔說:「是我,不要怕。」
我願信祢的同在比解決更真實,
信祢的手永不鬆開,
信我不是在走向風浪,而是走向祢自己。
奉主耶穌的名,阿們。
Antony傳道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