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退,因她知道祂的心──當信心遇上沉默與拒絕
一、神的子民退縮,外邦的母親前行
耶穌離開熟悉的加利利,踏入推羅西頓的境內。這是祂整個地上事奉中唯一一次主動進入外邦地區。這個舉動在馬太筆下,極具象徵性──猶太宗教中心越來越抗拒祂,祂的腳步卻走向那些被視為「不屬神國的人」。
而出場的這位婦人,馬太刻意寫成「迦南的婦人」──是的,不是普通的外邦人,而是舊約中與以色列世代為敵的民族。她是一位陌生人,是「歷史的對立者」。
但這位邊緣的女人,卻以極深的稱呼開口:「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
她叫祂作彌賽亞、作主。她比許多猶太人看得更清楚。她不是在辯悉道理,而是在為愛呼喊。
二、她的信心,被沉默考驗(v.23)
耶穌卻不作聲。
這段沉默令人不安。祂沒有立刻醫治,也沒有回應她信心的呼喊,只是靜靜地不說話。門徒的反應,則將宗教群體對邊緣人的態度揭示得赤裸裸:「叫她走吧,她在後頭煩擾我們。」
這一刻,她比門徒更明白:沉默,不代表不愛;無聲,不代表無情。
三、她的信心,被界線測試(v.24–26)
耶穌終於開口:「我奉差遣,只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
祂沒有否定她的苦,但指出:現在的計劃優先對象,是以色列。
但她仍不退。「她來拜祂,說:主啊,幫助我!」──這是一句極深的禱告。這是一位無權者,伏倒於權柄前的呼求;這不是按理,而是按心──信心,原就是超越邏輯的信任。
耶穌再一次試探她:「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這句話充滿文化張力,猶太人稱外邦人為狗,她本可以受辱後離去。
但她答:「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主人桌上掉下來的碎渣兒。」
這句話不是爭理,而是揭示恩典的本質:祂是主,連碎渣也是祂所賜的福;她信──祂的豐富足以溢流,即使是邊緣者,也能從恩典中得份。
四、她的信心,被恩典高舉(v.28)
耶穌回應她的信:「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願的,給你成全了。」這句評語在馬太福音中極為罕見,且從來未用於法利賽人或彼得,而是給這位無名的、邊緣的、異邦的母親。
她的信心不是基於身分、背景、資格,而是基於她知道耶穌是誰,即使沉默、即使界線清晰、即使一無所有,她仍信:「祢不會拒絕願意接受祢的人。」
五、這故事,是為我們寫的
這是一段被宗教制度忽略、卻被天國擁抱的故事。耶穌不是為了排拒她而說那些話,而是要在門徒與世人面前公開地,高舉她的信心。
她提醒我們:
-
真正的信心,不是強大自我,而是堅韌伏下;
-
真正的信心,不是執著回應,而是執著祂的本性;
-
真正的信心,不是神蹟發生時才信,而是即使沉默,也不轉身走開。
六、默想提問
-
當神沉默時,我的心會逃避?還是持守?
-
我的信仰,是建立在感受?經驗?回應?還是祂的本性?
-
我是否願意為所愛的人,不斷代求,即使不幾被拒?
禱告回應
主啊,
有時候,我不明白祢的沉默,
有時候,我感覺祢把我拒絕,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毫無資格。
但主啊,我仍然相信,
祢是施恩的主,
祢的豐富不會耗盡,
祢的桌子永不空虛。
就算只是碎渣,
也是從祢手中掉下的福,
我願俯伏在祢面前,
相信、等候、不退。
奉主耶穌的名,阿們。
Antony傳道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