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7月3日星期四

《換活動,不如換思維──打破教會的事工循環,重拾由內而外的門訓之路》

在家庭中,我們常常希望孩子能主動學習、有承擔,不需催促也能懂得照顧自己和身邊的人。為了達成這些目標,父母們嘗試了各種方法:設計獎勵制度、安排時間表、加強責任規條,甚至引入遊戲化的元素來提升動力。這些方法或許在短期內見效,但我們最終會發現:孩子仍然依賴外在推動,缺乏內在動力。一旦失去外在獎賞與壓力,他們便停止行動。其實,我們只是在調整手段,卻沒有真正改變孩子的內心。

教會事工與門徒培育也是如此。我們經常努力透過設計各式活動來促進參與、推動成長、促進轉化,但最終卻發現──事工愈來愈多,生命卻愈來愈淺。



一、獎賞、責任與愛──三種動機,三種門徒樣式

  1. 以獎賞為動機:催生消費者型信徒 有些信徒參與事奉,是因為有掌聲、有好處、有地位;但當回報減少、果效不明、肯定欠奉時,他們便抽身離去。這類型的文化塑造出「只參與有好處的活動」的信仰觀,令信徒成為屬靈消費者,以自我為中心衡量事奉的價值。

  2. 以責任為動機:培育壓力型執行者 另一類信徒則以責任為驅動──忠心、守時、有承擔,但常年累月下來,卻在心靈深處感到疲憊與枯乾。這類信徒習慣用意志力撐住事奉,卻缺乏從關係與召命而來的喜樂與方向。久而久之,他們可能表面忠誠,內裡麻木,甚至默默退出。

  3. 以愛為動機:成就主動承擔的門徒 最健康的事奉,是出於對主的愛、對群體的歸屬感與對使命的回應。他們不是因為被安排而服事,而是因為深知:「這是我所愛的主,這是我有份的群體。」這樣的信徒主動尋求參與,不計較回報,能在服事中經歷神,也讓別人遇見神。

有些家庭依靠威嚇與嚴格規條來管教孩子,的確會塑造出懂禮貌、守規矩、外表得體的「優質孩子」。但這些孩子內心往往充滿恐懼與依賴,他們習慣聽命於權威,缺乏自我判斷與主動選擇的能力。教會若用類似方式來牧養信徒,也會培養出一群乖巧但缺乏召命感、行動力與創意的群體。他們懂得守規矩,卻無法活出信仰。

那麼,真正優質的孩子是怎樣被培育出來的?不是靠威嚇、也不是靠獎賞,而是靠父母日復一日的犧牲、陪伴與同行。他們以身作則,用愛打動孩子的心,讓孩子從感受中明白愛與責任的價值,進而學會選擇、承擔與關愛他人。教會的門徒塑造,亦當如此。

二、教會的錯誤模式:年年換活動,年年換不到生命

為了推動信徒參與與教會成長,不少教會每年設計新的主題:「委身之年」、「合一之旅」、「燃點使命」等等,配合課程、營會、聚會與推廣流程。從表面看似繁盛、充滿方向感,但實際效果往往未如理想:

  • 信徒方面:缺乏歸屬感與參與意願,甚至記不清主題內容。

  • 領袖方面:年年推動、年年疲累,覺得自己在重複同樣的循環。

這形成了典型的「事工循環」:

  • 年初:設計方向與主題,期待改變氣氛與文化;

  • 年中:動員、推動、執行,發現反應平淡;

  • 年尾:檢討無效,再設新主題,重頭開始。

這樣的努力,最終變成領袖於事工上的疲於奔命,卻無法帶來信徒生命的更新與文化的轉化。

三、一個吊詭的選擇:「兩者都好,不如兩邊都做」?

當有人提出:「活動不如減少,釋放更多空間讓信徒思考與承擔」,往往會有好心的回應者說:「兩者都好,不如兩邊都做,不衝突嘛!」

這句話表面上平衡,但實質忽略了人心的有限。 一個人一天只有24小時;一個家庭每週只有幾晚空閒;一個靈魂若被節目填滿,就難以沉澱與思考;一個人的空間若擠住,就缺少了時間相交,建立關係。

當教會的活動行事曆密密麻麻,信徒便無暇靜下來聆聽神的聲音,也無法尋問主給自己的召命與恩賜。他們疲於應付安排,參與感逐漸降低,召命感日漸模糊。

四、真正的更新:不是加活動,而是換文化

如同孩子的成長不能靠控制與編排,信徒的成長也不能靠事工推動。 真正的轉化是:

  • 將責任交回信徒,讓他們學習為自己的信仰負責;

  • 空出空間,讓他們策劃、實踐、反思,發現恩賜與召命;

  • 建立關係文化,以同行代替督促,以牧養取代催促。

門訓不只是開一個課程或設一個制度,而是一種從內而外的塑造方式。 是讓信徒學會愛主、愛人,並以生命影響生命,成為能主動承擔、深度同行、長久堅持的門徒。

五、兩種文化的對比:活動導向 vs 門訓導向

對比項目  活動導向教會門訓導向教會
推動方式     領袖安排,信徒參與       領袖釋放,信徒共建
信徒角色     出席者、執行者       門徒、同行者、建造者
成效評估     出席率、報名數、流程順暢       生命轉化、關係深度、召命實踐
長遠果效     忙碌熱鬧但膚淺        穩定深入且可複製

六、結語:不是換活動,而是換文化;不是要求出席,而是釋放召命

教會真正的更新,並不在於設計出更多活動、更精緻流程,而在於能否回到門訓的本質:

  • 建立生命關係,代替制度安排;

  • 釋放召命空間,代替填滿事工表;

  • 培養主動門徒,代替動員信徒上崗。

正如優質的孩子不是被管理出來,而是在關愛與陪伴中長出來; 優質的門徒,也不是被動參與出來,而是在信仰實踐中,連結神、回應神而形成的。

唯有當教會願意放手、不再只做安排者,而是成為同行者、見證者, 信徒才會從內而外地成長,教會才會從根底被轉化。

讓我們不再問:「今年要搞甚麼活動?」 而是問:「我們是否在培育一群真正愛主、愛群體、愛世界的門徒?」

Antony傳道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