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再來的記號與僕人的忠心──你是否已預備好?
馬太福音 24:1–44
詩歌默想:《願祢國降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wKoCVoGNsg&list=RDWwKoCVoGNsg&start_radio=1
一、末世焦慮:不是問題的答案,而是問題的放大鏡
馬太福音24章,耶穌在橄欖山上對門徒講論末世的預兆:民攻打民、國攻打國,有饑荒、地震、假基督興起,許多人的愛心漸漸冷淡(24:6–12)。
這些現象從古至今不斷重演──災難不但未曾止息,反倒加劇了人的焦慮與不安。
然而,耶穌從未要我們將焦點放在末日的具體時間,而是教導我們在混亂中堅守信仰、忍耐到底(24:13),並持續忠心地活在召命中(24:45–51)。
耶穌談末世,不是為了引發恐慌或計算日子,而是提醒我們:在世界動盪中,活得更有信仰的清醒與忠誠。
二、熱情中的迷失:錯誤末世觀如何扭曲信仰實踐
馬太福音第24章原本是耶穌為門徒面對末世風浪而預備的提醒與盼望,然而在教會歷史與當代華人信仰圈中,卻常出現兩種極端的反應:
-
避談末世:認為這些內容難以理解、距離遙遠、與日常無關,因此索性忽略;
-
熱情焦慮:認定主快回來,便過度詮釋各樣時事與宣教策略,把某些行動視為末日的鑰匙。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近年某些教導將「福音傳回耶路撒冷」視為主再來的時間標記,甚至斷言:只要福音遍傳地極、最終傳回耶城,主就必定再臨。
這種論述在華人教會中極具吸引力,並流行一種說法:華人是「末後的選民」,肩負最後一棒的責任,必須將福音傳回以色列,才能完成大使命。
有些教導甚至進一步指出:以色列的復國,是神末世計劃的一個重要記號。
因此,從推動宣教到關注猶太復興,這樣的末世熱情不斷累積,甚至年年出現各類與「末世預兆」有關的佈道會與大型聚會。
然而,這類「熱切期待主來」的氛圍,若缺乏神學反思,就容易滑向幾個危機:
1. 以人操控神的時刻
這樣的末世論忽略了主耶穌明言:「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只有父知道。」(太24:36)
若我們以地理行動、數據進度、民族復興來規劃神的時間表,無疑是用人的熱情試圖操控神的主權。
2. 以焦慮代替信靠
這種說法的背後,其實常是對末日災難的焦慮與逃避傾向。
信徒的宣教行動不再是出於愛主與愛人,而是出於「怕太遲、趕快完成」的壓力。
福音也從信靠耶穌的邀請,淪為「末世求生」的出路。
3. 混淆神學與策略
將「以色列復國」或「地理歸回」視為神計劃的關鍵,固然有其歷史背景與舊約承諾,但若將這些事件視為「強迫主來的信號」,便容易將策略視為神學,將事工進度視為國度的臨到,忽略了主看重的,是人心真誠的悔改與門徒生命的更新。
三、從憂懼到等候:末世的召命是警醒而非逃避
主耶穌用比喻提醒門徒:若家主知道賊幾時來,就會警醒(24:43–44)。這正是門徒的責任──警醒,不是推算末日時間,而是在未知道日子的情況下,仍然忠心完成主交付的使命。
面對今日世界的黑暗與混亂,我們的盼望不在於「主快回來,所以快逃/快傳」; 而是「主快回來,所以我要活出使命、忍耐等候、忠心到底」。
四、默想與回應|你如何面對主再來的信息?
請誠實問自己:
我是否因為懼怕而逃避社會的責任與使命?
我是否將信仰實踐化為計劃神回來的時間,而不是愛人如己的生活?
我是否忠心在主託付我的崗位中,即使看不見立即的果效?
願我們不是用熱情去操控主的再來,而是用生命去回應祂的同在。
禱告:
主啊,在這紛亂的世代,求你保守我不以焦慮取代信心,不以逃避取代忠心,願我每日活在等候你再來的盼望中,忠心到底,得著生命的冠冕。
Antony 傳道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