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架的愚拙與智慧〉經文:哥林多前書 1:18–31
《在張力中被塑造》牧靈系列
一、從分裂到價值:更深的問題
哥林多教會的分裂,表面看來是因為跟隨不同的領袖,但保羅看得更深:
問題不只是屬靈權威之爭,而是價值觀的衝突。
哥林多是一座崇尚智慧與權勢的城市。希臘哲學推崇邏輯與辯論,羅馬文化重視力量與地位,而商業富裕的市民則以階層與成就為榮¹。
在這樣的氛圍下,「一位被釘十字架的彌賽亞」對當時的人而言,完全不能接受。對希臘人來說,這是愚拙;對猶太人來說,這是絆腳石(1:23)。因為十字架代表失敗、羞辱與無能。
保羅提醒他們:若仍用人的智慧、成功與地位來定義自己,就會失去福音的核心。
二、十字架的「愚拙」與神的智慧
保羅引用以賽亞書 29:14:
「我要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林前1:19)
神不是反對智慧,而是要摧毀那種以自我為中心的驕傲。
哥林多人追求一種讓自己抬高身分的知識,但神選擇以十字架,顛覆世人的邏輯與榮耀觀:
-
猶太人追求神蹟 → 渴望看得見的能力
-
希臘人追求智慧 → 崇拜思想、口才與學問
-
保羅卻傳十字架 → 在世人看為羞辱的地方,神彰顯祂的能力與榮耀²。
「因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林前1:25)
十字架的智慧,邀請我們重新思考:我們的安全感、價值感與身份,究竟建基在哪裡?
三、今天的挑戰:數字、聲量與身份
這段經文,不只屬於哥林多教會;它也在質問今天的我們。
在北美的教會裡,我們常被「可見的果效」牽動:
「多少人參加活動?」
「我們堂會的奉獻多不多?」
「這個事工是否有果效?」
關心果效不是錯,但若以這些來衡量神的同在,我們就會陷入哥林多的陷阱:用人的智慧取代神的智慧。
真正的更新,不在於活動聲量、場地規模或預算數字,而在於每一位門徒與主的真實連結:
-
我們是否在日常裡渴慕祂?
-
我們的心是否被福音挑旺?
-
我們是否被塑造成願意背十字架的跟隨者?
衡量教會的標準,不應是「我們做了多少活動」,甚至不是「我們訓練了多少位傳道人、宣教士、組長或領袖」。
這些角色固然重要,但若我們只計算產出、追求數字結果,卻忽略了門徒與基督的關係,我們仍然落在哥林多的陷阱中:以人的邏輯,取代神的呼召。
神在意的,不是「我們為祂完成了多少」,而是「我們是否培育出能為主而活,甚至為主而死的門徒」。
四、追隨基督的代價
狄特里希‧潘霍華曾說:
「當基督呼召一個人時,祂是呼召他來死。」
“When Christ calls a man, he bids him come and die.”——《追隨基督》
跟隨基督,不是掛名,也不是追求方便,而是一條捨己、背十字架的道路。教會的成功,不在於坐滿了多少座位,而在於培育出多少門徒,願意活出「不為自己活,乃為主而死」的生命。
吉姆‧艾略特在 28 歲時為福音殉道,他曾留下著名的一句話:
「一個人若放棄不能保留的,去換取不能失去的,他不是傻瓜。」
“He is no fool who gives what he cannot keep to gain what he cannot lose.”
在世界看來,這樣的選擇或許愚拙;但在神眼中,這是智慧的極致,也是門徒的榮耀。
五、十字架智慧的操練
1. 從結果導向到生命導向
不要僅以「人數、奉獻、場地、聲量」衡量教會的健康。神更看重每一位門徒與祂的關係深度,靈裡的火熱與生命的素質。
不靠資源、恩賜或職位定義身份。神揀選世上愚拙的、軟弱的,好讓我們學會倚靠祂(1:26–27)。
不因語堂、部門或世代差異互相競爭,而是共同問:「我怎樣最能榮耀基督?」
4. 從世界的成功到神國的呼召
成功,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是否忠心於神託付的使命」。神更在乎我們成為怎樣的門徒,而非我們完成多少事工。
六、反思問題
-
我曾否以世界的標準衡量教會或自己的價值?
-
在我的家庭、事奉與選擇中,我如何實踐「十字架的智慧」?
-
我更看重的是「做了多少」,還是「我是否能為主而活、為主而死」?
七、默想禱文
阿們。
註腳
-
Craig S. Keener, The IVP Bible Background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 p.455.
-
Gordon D. Fee,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NICNT), p.70–73.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