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8月25日星期一

《活出神心意的家》第四課 - 初代教會如何在家中活出信仰

初代教會如何在家中活出信仰



一、引言:信仰只存在於禮拜堂嗎?

今天我們談「教會」,通常會想到一棟大樓:有講台、有詩班、有椅子整齊排列。可是在初代教會時代,這些東西通通不存在。

問題是:沒有禮拜堂,教會還能存在嗎?

答案是:能,而且活得更真實。因為對第一世紀的信徒來說,就是信仰的核心現場。

二、經文釋經

1. 家中的擘餅(徒 2:46)

路加描繪信徒「在殿裡」敬拜,又「在家中」擘餅。

  • 「殿」代表公開的信仰宣認;

  • 「家」則是信仰內化的地方。

這裡的「擘餅」既是日常的飲食,也是聖餐的雛形。信仰不是與生活分割,而是把吃飯也變成敬拜

2. 呂底亞的家(徒 16:14–15)

呂底亞信主後,立刻邀請保羅住在她的家。她的家成為福音在歐洲的第一個基地。這一幕顯示:一個家,不需要龐大的資源,也能成為神使用的器皿。只要家打開,福音就能進來,甚至影響整座城市。

3. 在家中的教會(羅 16:5)

保羅多次問候「在他們家中的教會」。

  • 這意味著:家就是教會的起點

  • 教會不是建築,而是群體。

  • 聚會的場域小,但信仰的火卻燃遍大地。

三、歷史背景:羅馬社會的「家」

在羅馬社會裡,domus(家庭空間)不只是私領域,而是整個社會網絡的核心:

  • 經濟單位:生意與交易常在家裡進行。

  • 社交中心:朋友、鄰居、族人都會進出。

  • 宗教場域:家中常設有偶像與祭壇。

當基督徒開始「在家中聚會」,這不只是方便的安排,而是帶有深遠的神學意義:

  • 家不再是偶像掌權的地方,而是基督掌權的祭壇。

  • 家不只是血緣群體,而是跨代、跨階層的信徒群體。

  • 家成為宣教的據點——讓鄰舍看見一種不一樣的生活。

這就是初代教會最顛覆性的地方:他們把家轉化為天國的基地

四、今天的應用:我們的家能否也這樣?

  1. 家庭不是「私事」

    • 在現代文化裡,家常被視為「私人空間」,與信仰分割。

    • 但聖經挑戰我們:家是第一個教會。

  2. 教會不是「建築」

    • 若沒有大禮拜堂,我們的信仰還能站立嗎?

    • 初代信徒告訴我們:教會的核心是關係,不是場地。

  3. 開放家庭,成為祝福

    • 一頓飯、一個禱告、一個聚會,都可能是神工作的起點。

    • 你願意像呂底亞一樣,讓家對福音敞開嗎?

五、反思問題

  1. 如果把你的家看作「一間小型教會」,它現在像什麼?是安樂窩、壓力場,還是屬靈的祭壇?

  2. 你是否曾經透過家,成為別人信仰旅程的祝福?

  3. 你願意為神調整你的家庭文化,好讓家成為福音的基地嗎?

六、結語與禱告

初代教會沒有十字架建築,卻靠著家,改變了世界。今天,我們也被呼召,打開家庭的門,讓神在其中掌權,讓鄰舍在其中看見祂。

禱告

「主啊,願祢再次在我們的家掌權。讓我們不再把家看作自己的產業,而是祢的居所。幫助我們勇敢打開門,使我們的家庭成為宣教的基地、代代蒙福的祭壇。奉主耶穌的名,阿們。」

Antony傳道


📚 參考書目

  • Carolyn Osiek & David L. Balch, Families in the New Testament World (Westminster John Knox, 1997).

  • Andreas J. Köstenberger & David W. Jones, God, Marriage, and Family (Crossway, 2010).

  • David L. Balch & Carolyn Osiek (eds.), Early Christian Families in Context (Eerdmans, 2003).

  • Larry Hurtado, Destroyer of the Gods: Early Christian Distinctiveness in the Roman World (Baylor, 2016).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