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8月25日星期一

《活出神心意的家》第五課 - 現代家庭文化的挑戰與更新

現代家庭文化的挑戰與更新



一、引言:家庭,還能承受多少重壓?

我們常聽見一句話:「現代人愈來愈沒有家。」

表面上,我們比以往更自由,可以選擇單身、延遲婚姻、甚至重新定義「家庭」的樣貌;但同時,我們也更孤單,離婚率上升、代溝加深,父母與孩子之間隔著螢幕,卻不再隔著一張飯桌。

問題來了:在這樣的世代,聖經的家庭觀會不會顯得過時?還是,它正是我們最需要的答案?

二、現代家庭的張力

1. 自我中心:家庭成為自我實現的工具

Carl Trueman 在《現代自我的興起》指出,現代文化把「真實自我」等同於「內心感受的自由表達」。這種思想潛移默化,使家庭不再是委身的群體,而是「我選擇與否」的工具。一旦關係不再滿足我,就可以隨時退出。

2. 功能化:家淪為「旅館」

工業化和資本主義,把家庭逐漸功能化:

  • 孩子白天在學校,父母在公司;

  • 晚上短暫回家,只是吃飯與睡覺;

  • 家變成「休息站」,卻不是「生命連結的場域」。

3. 碎片化:關係被螢幕取代

社交媒體時代,我們比以往更「連線」,卻也更「孤立」。父母和孩子各自沉浸在手機裡,彼此之間沒有耐心聆聽。家庭失去了講故事的時間,也失去了信仰傳承的空間。

三、聖經的對照與呼召

1. 盟約 vs. 契約(創 2:24)

聖經把婚姻與家庭視為「盟約」(covenant),是彼此在神面前的委身與承擔。而現代文化常以「契約」(contract)來理解關係:合則來,不合則散。

👉 家庭要更新,必須重新回到盟約的根基。

2. 使命 vs. 私事(申 6:7;太 28:19–20)

申命記強調:把神的話「殷勤教訓」孩子,無論坐下、起來、行路,都要談論。家庭不是一個與信仰分隔的私人領域,而是神呼召我們的第一個「宣教工場」。

3. 群體 vs. 孤島(徒 2:46;羅 16:5)

初代信徒把家打開,成為教會的核心。這挑戰我們今天的「小家庭主義」:我們的家若只為自己關起門來,便失去了見證的力量。

四、當代處境:加拿大華人家庭的挑戰

在加拿大的華人移民家庭,這些挑戰更具體:

  • 代溝:父母帶著亞洲文化的價值觀,孩子卻在西方教育中成長,常常無法溝通。

  • 壓力:父母追求安定生活,孩子卻渴望自由選擇;結果家常成為衝突的戰場。

  • 孤立:許多新移民因親人不在身邊,家裡缺乏跨代連結,也少了群體支持。

這正提醒我們:教會若要真實服事家庭,就不能只提供活動,而要幫助家庭恢復屬靈的身份與節奏。

五、更新的路徑

  1. 恢復家的屬靈節奏

    • 餐桌上分享一天的感恩;

    • 每週固定家庭敬拜或禱告。

      小小的 ritus(生活禮儀),慢慢重塑家庭。

  2. 開放家庭,迎向群體

    • 家庭小組、開放家接待,使家不只是「私領域」,而是「宣教據點」。

    • 呂底亞的家提醒我們:一個家可以改變一座城。

  3. 以愛與承擔取代消費心態

    • 不再問:「這段關係對我有什麼好處?」

    • 而是問:「在神面前,我如何成全我的家人?」

六、反思問題

  1. 你覺得現代文化對你的家庭帶來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2. 你的家有沒有可能已經漸漸「功能化」或「碎片化」?

  3. 你願意從哪一個具體習慣開始,重建家的屬靈節奏?

七、結語與禱告

現代文化下的家庭看似自由,卻滿是破碎。福音呼召我們,回到盟約、使命與群體。這不是回到「傳統價值」那麼簡單,而是回到神起初的設計。

禱告

「主啊,求祢醫治我們的家庭,使我們不再被文化的洪流推動,而是回到祢的設計。幫助我們建立屬靈的節奏,開放我們的家,成為祝福與見證。奉耶穌的名,阿們。」

Antony傳道


📚 參考書目

  • Carl R. Trueman, The Rise and Triumph of the Modern Self (Crossway, 2020).

  • Justin Whitmel Earley, Habits of the Household (Zondervan, 2021).

  • Andreas J. Köstenberger & David W. Jones, God, Marriage, and Family (Crossway, 2010).

  • Douglas Wilson, Reforming Marriage (Canon Press, 1995).

  • David L. Balch & Carolyn Osiek (eds.), Early Christian Families in Context (Eerdmans, 2003).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