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8月29日星期五

當我們談門訓,我們在談什麼?

 當我們談門訓,我們在談什麼?

「來,跟從我!」——《馬可福音》1:17

「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馬太福音》28:19

一、當「門訓」成了熱門詞

多年來,許多教會都熱切談論「門訓」(discipleship)。

我們開辦更多課程,推動小組,設計培訓,盼望弟兄姊妹得裝備、被更新、進入事奉。

但在熱潮之中,我們也常聽見另一種聲音:

  • 有人完成了一整套課程,卻覺得生命沒有改變;

  • 有人忙於服事,卻在深夜感到枯乾;

  • 也有人懂得許多真理,卻在關係破裂時仍不會去愛。

也許,我們太快問「怎麼做」,卻忘了先問耶穌眼中的門徒,是怎樣的人?

二、門訓的第一步:與主同在(Being)

耶穌呼召門徒時,說的第一句話是:「來,跟從我。」

門訓的起點,不是參加更多課程,也不是做更多事工,而是與耶穌在一起

然而,今天許多基督徒的狀態卻不同:我們參加聚會、服事、活動,甚至很忙很投入,但心裡仍然感覺離耶穌很遠。就像枝子離開葡萄樹,再怎麼努力也結不出果子。

與主同在,不是一個活動,而是一種生活狀態。它是每天停下腳步,在基督面前安靜,讓祂愛我們、塑造我們。當生命重新連回祂,果實會自然長出,不必靠壓力或比較。

如果缺少這份連結,我們的服事就會逐漸變質。有些領袖看起來非常忠心:忙於事工、犧牲許多,但當你聽他們的分享,語氣裡常夾雜著比較、苦澀與不滿。就像《路加福音》中的大兒子:

「我為你服事這麼多年,從未違背過你的命令。」

然而,他卻失去了享受父愛的自由。當服事變成證明自己的方式,而不是回應天父的愛,我們與神與人的關係就出了問題。

門訓的第一步,是回到與主同在,在愛中找到安息。

三、被主塑造:更像基督(Becoming)

做門徒,不只是知道更多,而是被基督塑造成祂的樣式。

然而,許多人停留在「做什麼」層面:知道要讀經、禱告、服事,但心底的恐懼、渴望與傷痕,仍未被福音觸動。常見的生命狀態包括:

  • 用表現換取肯定 ——害怕被拒絕,所以不斷追求「屬靈表現」;

  • 用產量證明價值 ——忙於事奉,但內心沒有安息;

  • 知識超過轉化 ——懂很多經文,卻依然活在比較、懼怕或傷痛中。

真正的門訓,是讓福音進入生命最深的地方。

當神的愛觸摸我們,身份被更新,我們開始被釋放:服事不是為了被愛,而是因為被愛才樂意服事。轉化不是靠意志力,而是基督的生命在我們裡面漸漸成形。

四、在群體中被建造(Belonging)

聖經裡沒有孤單的門徒。初代教會的門徒訓練,不是靠厚重教材,而是活在「屬靈家庭」中:「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徒2:42)

今天的教會卻面臨另一種挑戰:我們分語堂、分年齡、分文化,小組常停留在淺層分享,缺少安全、真實、彼此陪伴的空間。許多信徒在教會多年,卻依然感覺孤單,甚至覺得沒有人真正認識自己。

健康的門訓,一定需要群體。我們在別人的故事中被觸動,在彼此代禱中得安慰,在共同服事中被塑造。屬靈父母與屬靈兒女彼此陪伴,教會才會從「機構」變成「家」。

五、被差遣去祝福(Blessing)

耶穌呼召我們,不是讓我們停留在教會裡,而是差遣我們「去」。

  • 在家庭中,我們學習彼此接納、重建關係;

  • 在職場中,我們實踐僕人式領導,尊重每個人的價值;

  • 在社區中,我們關懷有需要的人,讓福音透過我們成為祝福。

門訓的目標,不是讓教會做更多事,而是讓世界因福音而改變。

六、為什麼許多門訓計畫建立不到門徒?

近廿年來,許多教會導入不同的門訓策略:

  • 使命教會(Purpose Driven Church)設計101-401系列課程,幫助信徒認識信仰、進入服事、參與使命。

  • 銳意門訓(Intentional Discipleship)透過小組、培訓與服事,循序漸進地裝備信徒。

這些策略帶來祝福:

  • 幫助初信者更快融入群體;

  • 提供清晰的裝備流程;

  • 提升服事參與率。

但許多教會發現,完成課程不等於成為門徒。原因在於:

  • 若門訓只停留在「上課」或「做事」,生命缺乏真實塑造;

  • 若缺乏深度群體,信仰就容易淪為知識;

  • 若失去與神同在的節奏,再多活動也換不來生命更新。

門徒不是在課室裡被製造的,而是在與耶穌同行、群體陪伴和屬靈操練中被塑造的。

七、門訓的挑戰與張力

門徒之路不容易,因為我們總在張力中掙扎:

  • 忙碌與安息:如何在快節奏中,為與神同在留白?

  • 個人與群體:如何從「我的信仰」走向「屬靈家庭」?

  • 理性與情感:如何讓福音不只改變思想,也醫治情感與傷口?

這些張力不會馬上解決,但正是門訓的場域。當我們學會在張力中尋求神,生命會被一步步雕塑。

八、重新想像門訓:一段旅程

門訓,不是一門課程,而是一段生命旅程。

Being → Becoming → Belonging → Blessing

這四個向度幫助我們看見門徒的成長路徑:

  • Being:與耶穌同在

  • Becoming:被祂塑造

  • Belonging:在群體中同行

  • Blessing:被差遣去祝福世界

門訓不是完成清單,而是被基督塑造;不是追求「做更多」,而是活出「成為誰」。當我們先被福音改變,我們才能帶著福音去改變世界。

Antony傳道

參考書目:

  • Dallas Willard, The Spirit of the Disciplines

  • Henri J. M. Nouwen, The Way of the Heart

  • Henri J. M. Nouwen, Following Jesus

  • James K. A. Smith, You Are What You Love

  • Peter Scazzero, Emotionally Healthy Discipleship

  • Dietrich Bonhoeffer, The Cost of Discipleship

  • Will Mancini, Church Unique

  • Aubrey Malphurs, Advanced Strategic Planning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