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與神國的旅程
一、引言:家,會不會太小?
在今天的社會,家庭很容易只顧「向內」:追求安定、保障下一代、維繫和諧。這些固然重要,但若家庭的視野只停留在自我保護,就會逐漸失去屬靈的張力。
聖經卻一再提醒:家庭不是終點,而是起點。神呼召亞伯拉罕時,不是要他單單經營好自己的家,而是要他的家成為萬國的祝福(創 12:3)。換言之,家庭若沒有走進神國使命,就錯過了神設計它的本意。
二、經文釋經:家庭與差遣
1. 亞伯拉罕的家(創 12:1–3)
神對亞伯拉罕的呼召,打破了「顧好自己就算」的觀念。祂說:「我必賜福給你……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
家是蒙召的起點,不是自保的堡壘,而是祝福的渠道。
-
家庭若只看「安穩」,便會忘記「差遣」。
2. 禁卒的一家(徒 16:31–34)
腓立比的禁卒一家,在一夜之間信主、受洗,甚至立刻設筵款待使徒。
-
福音不是只觸碰個人,而是翻轉整個家庭。
-
這一家立刻成為城市中的見證,神國藉家庭擴展。
3. 大使命的群體性(太 28:19–20)
大使命常被理解為個人呼召,但其實耶穌對的是整個門徒群體。家庭與教會一樣,都是神國參與的單位,被差去成為見證。
三、歷史背景:家如何承載神國
-
以色列的家庭使命:在申命記,家庭是教導、承傳與見證的核心(申 6:7)。家若不活出信仰,以色列就無法成為萬民的光。
-
初代教會的家庭:呂底亞的家、百基拉與亞居拉的家,成為宣教的前哨站(徒 16:15;羅 16:5)。家庭一旦打開,不僅容納聚會,也接待旅途中的宣教士,成為福音向外擴展的基地。
四、當代挑戰與更新
-
消費主義的陷阱
家被定義為「滿足我需要的地方」。這種文化把家庭變得內縮,與神國使命脫節。
-
加拿大家庭處境
-
在華人移民家庭裡,父母強調安定,孩子渴望自由,結果家容易成為爭論場,而不是差遣場。
-
很多信徒的信仰留在教會建築內,卻沒有滲透家庭,遑論走出去。
-
👉 家若沒有被神國更新,就只能越來越功能化、私有化。
五、今天的應用
-
把家打開
-
不僅接待小組,也接待鄰舍、外來者,讓家成為神國的前哨站。
-
在移民處境下,孤單的人最需要一張餐桌、一份接待。
-
-
把信仰傳下去
-
不僅是為孩子「傳統文化」,而是為孩子預備「神國呼召」。
-
問自己:我在塑造一個安逸的孩子,還是一個被差遣的門徒?
-
-
把家放進神的故事
-
可以一起寫一個「家庭使命宣言」,例如:「我們的家要成為鄰舍的祝福」,或「我們要一起支持宣教」。
-
這不是形式,而是幫助家人把視野放進更大的國度。
-
六、反思問題
-
你的家庭目前最專注的是「自保」還是「差遣」?
-
你願意在哪一方面,讓家走出牆壁,成為別人的祝福?
-
如果要為你家寫下一句「神國使命宣言」,會是什麼?
七、結語與禱告
家庭不是為了內縮,而是為了差遣。當我們把家交在神手裡,它就不再只是四面牆,而是承載呼召的器皿,成為神國的見證。
禱告:
「主啊,願祢把我們的家從自我中心轉化為神國中心。讓我們的餐桌能接待,讓我們的孩子能被呼召,讓我們的家庭能成為萬民的祝福。奉耶穌的名,阿們。」
Antony傳道
養成一點小習慣:寫一句家庭使命宣言
👉 與家人一起,寫下一句簡單的話,例如:「我們的家要成為鄰舍的祝福。」把它貼在家裡可見的位置,成為行動方向。
📚 參考書目
-
Andreas J. Köstenberger & David W. Jones, God, Marriage, and Family
-
Carolyn Osiek & David L. Balch, Families in the New Testament World
-
Justin Whitmel Earley, Habits of the Household
-
Christopher J. H. Wright, The Mission of God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