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中尋光:基督徒如何面對萬聖節?
一、節日是文化的窗口
街道掛起橙黑色彩旗、超市堆滿糖果與南瓜,小孩們期待穿上造型服飾──萬聖節到了。
對許多家庭來說,這是一個充滿歡笑與創意的節日,但對不少基督徒而言,萬聖節卻總帶著一絲不安。我們該參與嗎?該完全拒絕嗎?是否有第三條路?
要理解萬聖節,先要理解它的根源與演變。
二、從亡靈節到派對之夜
萬聖節(Halloween)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凱爾特人為迎接冬季而設的薩溫節(Samhain)¹,當時人們相信10月31日是亡靈回歸人間的日子,點燃篝火、扮裝驅邪,成為當時重要的儀式。
公元七世紀,教會為回應當地文化,將11月1日訂為「諸聖節」(All Saints' Day),紀念歷代聖徒,前一晚被稱為「萬聖前夕」(All Hallows' Eve),即今日的Halloween。這是文化轉化的一次實驗,試圖將對死亡與靈界的恐懼,轉為對信仰與復活的盼望²。
然而,隨著時間流轉,萬聖節逐漸世俗化,失去其原初的宗教意涵。在北美,它成為一場全民參與的「變裝嘉年華」,從墓園與骷髏到蜘蛛與女巫,從家庭裝飾到校園活動,萬聖節形成一種「以恐懼為樂、以死亡為趣」的節慶文化。
三、文化現象的鏡子:我們在慶祝什麼?
萬聖節的普及,也是一面照出當代文化心態的鏡子:
• 對死亡的戲化:現代社會習慣用輕鬆、幽默甚至惡搞的方式處理死亡,逃避其真實的重量,也模糊了生死議題的嚴肅性。
• 對恐懼的美化:節日中大量使用驚嚇、血腥與恐怖元素,將原本令人避之不及的事物包裝為娛樂與樂趣。
• 對信仰的去中心化:節日的宗教根源早被遺忘,信仰成為可有可無的裝飾,甚至被妖魔化所取代。
這些現象不只是萬聖節的問題,更是整體文化脈絡中的一種反映──當失去了永恆的視角,人們只能在短暫中尋求刺激;當對死亡沒有答案,只好將恐懼轉為笑話。
四、聖經的視角:光明與黑暗之間
聖經從不逃避死亡與黑暗的真相,但從來不將其浪漫化。死亡是罪的結果,是人與神關係斷裂的後果(創3:19;羅5:12)。同時,聖經也以極大的盼望回應死亡的陰影:「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勝過光。」(約1:5)
耶穌的復活不是宗教的象徵,而是對死亡的反擊,是黑暗中真實可依靠的亮光³。使徒保羅寫道:「你們從前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裡面是光明的,行事為人就當像光明的子女。」(弗5:8)
因此,基督徒不是因文化懼怕萬聖節,而是因福音看穿它。
五、基督徒如何轉化萬聖節?
萬聖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靈性辨識的機會,提醒我們思考:我們是否對死亡有從信仰而來的認識?我們的家庭是習慣用娛樂遮蓋恐懼,還是選擇用信仰面對真相?
正如神學家 H. Richard Niebuhr 在《基督與文化》中所指出的⁴,信徒面對文化既不是完全拒絕、也不是全盤接受,而是尋求「在基督裡的轉化」——將文化指向那位真正的光。
我們可以選擇一種不同的節奏,在黑暗籠罩的時節,更深活出光明子女的生命。
具體實踐的第三條路
除了內在的反思,我們也可以透過具體行動來轉化這個節日:
• 舉辦「光明派對」:邀請孩子們穿上聖經人物或光明主題的服裝,而非恐怖造型。將慶祝重點放在豐收與歡樂,而不是恐懼。
• 傳遞福音信息:在發放糖果時,可以附上一張簡單的福音小卡片或印有聖經經文的貼紙,讓鄰里在歡慶中也能接觸到生命的真理。
• 教育孩子真理:利用這個機會與孩子們討論死亡、復活和耶穌戰勝死亡的真理,幫助他們理解光與黑暗的區別。
這世界沒有比復活的盼望更強大的亮光了。願我們在萬聖節的夜晚,不僅成為光的見證,更成為光本身的傳遞者。
Antony傳道
參考資料:
- Ronald Hutton, The Stations of the Sun: A History of the Ritual Year in Brit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 Nicholas Rogers, Halloween: From Pagan Ritual to Party Nigh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 Peter Kreeft & Ronald K. Tacelli, Handbook of Christian Apologetics (InterVarsity Press, 1994).
- H. Richard Niebuhr, Christ and Culture (Harper & Row, 1951).
- Craig G. Bartholomew & Michael W. Goheen, The Drama of Scripture: Finding Our Place in the Biblical Story (Baker Academic, 2004).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