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9月14日星期日

《在張力中被塑造》—〈哥林多前書〉牧靈反思系列:第六篇-〈愛與聖潔的界線──教會群體中的真實與醫治〉

愛與聖潔的界線──教會群體中的真實與醫治 經文:哥林多前書 5:1–13

《在張力中被塑造》牧靈系列

引言:我們如何面對教會裡的「那件事」?

想像一下,當教會裡發生了一件讓人震驚的事,你心裡會怎麼想?

也許有人立刻憤怒:「這麼嚴重的罪行,為什麼教會不處理?」但在北美社會,因為涉及隱私與法律,教會往往不能公開細節,也難以滿足弟兄姐妹對「透明度」的期待。結果,信徒容易誤會教會在縱容罪。

另一方面,也有人選擇迴避:「來教會就是為了愛與接納,何必搞得這麼嚴肅?」於是信仰成了一場場活動,大家嘻嘻哈哈,卻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對神的敬畏。

我們到底該怎麼辦?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五章,帶領我們走進一條張力之路:在聖潔與愛之間,尋找平衡。

一、哥林多的心碎案例(5:1–2)

保羅一開頭就揭露了教會中的醜聞:有人與繼母亂倫。這件事嚴重到連外邦人都覺得可恥。

然而,讓保羅最痛心的,不是罪行本身,而是教會的態度。他們竟然「自高自大」,毫無哀痛。或許他們以為這是「包容」或「自由」,但在保羅看來,這正是失去屬靈敏銳度的危險徵兆。

當教會不再為罪憂傷,就像病人對痛楚完全麻木,這不是健康,而是疾病更深的表現。

二、管教的真實目的:挽回,而不是丟棄(5:3–5)

保羅吩咐「把這樣的人交給撒但」。這句話聽來嚴厲,但保羅馬上補充:目的是「使他的靈魂在主耶穌的日子可以得救」。

換言之,這不是懲罰,而是醫治;不是報復,而是挽回。就像一場外科手術,過程會痛,但目的是要救回生命。在保羅的語境裡,「交給撒但」並非永遠定罪,而是暫時被交出,讓他經歷罪的苦果,以至悔改回轉 。

真正的教會管教,不是把人趕走,而是愛的行動,期盼那人有一天能回家。

三、小小的酵,會敗壞全團(5:6–8)

「一點麵酵能使全團發起來。」這是嚴肅的提醒。若罪不處理,就會像酵母一樣,慢慢影響整個群體。

保羅把這比喻連結到猶太人守逾越節時「除掉舊酵」的傳統:在逾越節前,家中必須徹底清理舊酵,以表明屬靈上的潔淨 。如今基督就是我們的逾越節羔羊,教會被呼召活出「無酵」的生命——真誠、純潔、沒有虛假。

今天的我們,是否太習慣對罪視而不見?當我們選擇沉默,真正失去的不是「和平」,而是群體的信任與誠實。

四、耶穌的心腸:像對待稅吏與外邦人(太18:17)

耶穌說,若有人連教會的話也不聽,「就把他當作外邦人和稅吏」。許多人把這句話理解為「驅逐」,但我們若問:耶穌如何對待稅吏與外邦人?答案卻截然不同。

祂走進稅吏利未的家;祂誇讚百夫長的信心;祂一再接觸被社會邊緣化的人。這意味著,設立界線是必要的,但界線不是目的,目的仍是挽回。耶穌為罪設立界線,卻為罪人打開回頭的門。

五、現代教會的掙扎

今天,我們依然在兩個極端之間擺盪。

  • 有人把文化習慣(如遲到、打扮、不同神學觀點)視為嚴重罪行,讓教會充滿批判與自義。

  • 也有人把罪看得太輕,只把教會當成社交場合,漸漸失去了敬畏與見證。

牧養的挑戰,就是學習像耶穌一樣:既不縱容,也不放棄;既守住聖潔,也活出救贖的愛。

六、反思與禱文

反思問題

  1. 當我看到別人跌倒時,我更容易嚴厲批判,還是選擇輕忽?

  2. 在我生命中,有沒有一個我曾經「放棄」的人,是神要我重新去尋回?

  3. 我是否願意讓教會成為一個既有界線、又有愛的群體?

禱文

親愛的主,當我們站在聖潔與愛的張力中,我們常常不知所措。

赦免我們,有時因懼怕衝突而選擇逃避;有時因自以為義而定罪他人。

求祢塑造我們的心,使我們在面對弟兄姊妹的破碎時,能活出祢的真理與慈愛。

願祢的教會成為一個既守住聖潔,又充滿救贖之愛的家。

阿們。

參考書目:

  • Kenneth E. Bailey, Paul Through Mediterranean Eyes: Cultural Studies in 1 Corinthians (Downers Grove: IVP Academic, 2011), p.165–167.

  • Joseph A. Fitzmyer, First Corinthians: A New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Anchor Yale Bibl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211–213.

  • Dietrich Bonhoeffer, Life Together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54).

  • Peter Scazzero, The Emotionally Healthy Church: Updated and Expanded Edition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10)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