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家成為信仰與愛的空間
很多時候,我們把家看成是功能性的地方:吃飯、睡覺、休息。但若你細心回想,會發現真正讓人難忘的,不是裝潢或擺設,而是氛圍。
一頓熱湯、一句關心、一個擁抱,都能讓人覺得:這裡不只是房子,而是「家」。聖經也要我們看見:家可以是屬靈的空間,承載神的同在,流露信仰與愛。
二、經文釋經:家中的信仰
1. 家中的擘餅(徒 2:46)
「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
這裡的「同心合意」(homothymadon)原意是「同一激情」,帶著聖靈所賜的熱切與合一。對初代信徒來說,信仰不是分開的活動,而是融入日常。連吃飯都成了敬拜,餐桌也成了祭壇。
2. 在家中的教會(羅 16:5)
保羅向百基拉、亞居拉的家問安:「又問在他們家中的教會安。」這不是隨口一提,而是指出:教會的起點就在家。神不等一棟禮拜堂建好才工作,而是樂意在一個普通的家庭裡同在。
三、猶太家庭的宗教習慣
-
餐桌的神聖性:猶太人視餐桌為小祭壇,吃飯必有祝福與朗誦。徒 2:46 的「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延續了這種傳統。
-
節期教育:逾越節晚餐、住棚節等節期,都是家庭主導的信仰教導。父親要向孩子述說神的作為,讓家成為信仰傳承的舞台。
四、初代教會家庭的見證
在羅馬社會,domus(家)是經濟、社交與宗教的核心。當基督徒在家聚會,這等於「奪回空間」:
-
家不再是偶像掌權的地方,而是基督掌權的祭壇。
-
家聚自然地跨代、跨階層——奴僕與主人同桌,長者與孩子一同聽道。
-
家成為宣教據點,讓鄰舍看見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初代教會的力量,不在於建築,而在於他們把家轉化為天國的基地。
五、現代家庭的挑戰
-
加拿大家庭:常因忙碌失去共同時間,即使住在同屋簷下,也各自滑手機、各做各的事。
-
華人移民家庭:父母注重安定與成就,孩子追求自由與自我,家若缺乏信仰與愛,很容易淪為冷漠或爭吵的場域。
👉 因此,「讓家成為信仰與愛的空間」正是對今日破碎文化的醫治。
六、更新的路徑(Micro-habits)
-
信仰的空間
-
每天三分鐘家庭禱告(飯前、睡前)。
-
餐桌分享「今天最感恩的一件事」。
-
-
愛的空間
-
每週一次「不講道理的傾聽時刻」,單純聆聽彼此心聲。
-
孩子需要被擁抱,長者需要被尊榮,配偶需要被感謝。
-
-
接待的空間
-
每月邀請一位朋友或鄰居來家裡用餐。
-
家不需要完美,誠懇與接待的心才是見證。
-
七、反思問題
-
你的家現在像什麼?旅館?倉庫?還是祭壇?
-
你是否願意把餐桌、客廳,重新看作小祭壇?
-
你能否從一個簡單的 micro-habit 開始,更新家的氛圍?
八、結語與禱告
家不是中性的空間,要麼被文化塑造,要麼被神更新。當我們在家裡建立信仰習慣、彼此相愛、敞開接待,家就不再只是四面牆,而是神榮耀的居所。
禱告:
「主啊,求祢更新我們的家。願餐桌成為祭壇,客廳成為接待的地方,臥室成為祈禱的所在。讓愛流動,讓信仰扎根,讓祢的榮耀在我們的家中被看見。奉主耶穌的名,阿們。」
Antony傳道
📚 參考書目
-
Andreas J. Köstenberger & David W. Jones, God, Marriage, and Family
-
Justin Whitmel Earley, Habits of the Household
-
Carolyn Osiek & David L. Balch, Families in the New Testament World
-
David L. Balch & Carolyn Osiek (eds.), Early Christian Families in Context
-
Ronald Hutton, The Stations of the Sun
沒有留言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