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4月5日星期六

錯誤,信徒的恐懼之源?(第五篇)

第五篇:錯誤與信心的連結:如何建造一個讓人勇於成長的教會文化?

我們走過了四篇文章,從聖經人物的跌倒與被主接納、從心理與文化的視角、從教會歷史與神學制度的演變,到初事奉者現場的掙扎與心場的孤單。我們一層層地發現:「信徒害怕錯誤」,不是單一的問題,而是多重張力之下的結果。

來到這最後一篇,我們想問一個關鍵問題:錯誤與信心,有沒有可能結成盟友?錯誤,可以不可以成為門徒生命成長的祝福?

我們將從靈修陪伴的角度出發,特別參考古倫神父的《心靈陪伴的靈修之路》,引導大家重新想像一個不怕錯誤的教會文化,並提出具體的牧養策略與靈命操練方向。

一、錯誤是靈命真實的入口,不是羞恥的記號

在《心靈陪伴的靈修之路》中,古倫神父一再強調:我們真實的靈命不是在表現完美中顯現,而是在敢於暴露脆弱中顯出恩典。

錯誤之所以讓人恐懼,往往不只是怕結果不好,而是怕因此「失去身份」、怕「不被愛」、怕「從此被定型」——但這些恐懼,其實可以是靈命更新的出發點。

因為錯誤讓人不再依靠自己,而開始渴望依靠神。

若教會能重新理解錯誤的意義,不是門徒退步的證據,而是門徒「被神重新塑造」的轉捩點,那麼我們將不再忙於掩飾過錯,而是開始勇敢面對與誠實同行。

我記得有一位信主多年、事奉投入的信徒,某天坦誠地告訴我,他一直未能真正感受到教會像家一般的歸屬感。我聽後心中一震,因為這話說得如此真實、赤裸,代表他仍渴望著與教會建立深層的連結。

後來我將這份信徒的掙扎以匿名方式與另一位年長信徒談起,對方聽完後出於關心,很快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要問下自己返咗咁耐教會,點解都仲無歸屬感?有無真心付出?」這些話語或許出於責任感與屬靈的標準,但同時也帶著無形的判斷,容易令原本已感孤單的人更陷自責。

我當時輕輕地回應:「我很明白那位弟兄的感受——正如我在別的教會,也不容易有像在母會那種家一般的歸屬。那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一種根的感覺、一種心靈的認同感,是很微妙的情感反應。」

我繼續說:「這就像老夫老妻,可能早已沒有戀愛時的火熱,但那份牽掛、那份安穩的感覺,同樣那樣真實。歸屬感也是如此,不是單靠努力換來,也不是欠責任就解釋得了。很多時候,是心還在掙扎,還在尋找一個能夠安歇的位置。」

二、心靈的陪伴,不是糾正,而是一起走一段路

教會中許多對錯誤的處理方式,其實是「指導」多於「陪伴」。

  • 我們太快地給建議,太慢地給空間。

  • 太容易引用經文,卻很少停下來聽一聽「你在那件事中的感受」。

但古倫神父提醒我們:「陪伴是一種不急於修理、不急於評論的臨在。」

特別在錯誤發生之後,信徒最需要的,不是被評分,而是有人在場。

  • 一個不責備的眼神,

  • 一句:「我明白你感到很困難」,

  • 一份:「我願意陪你再嘗試」的同行承諾,

這些,比起任何改善意見都來得更有醫治力。

三、從錯誤到信心:靈命成熟的五個階段

根據靈修神學的觀察,一個人從錯誤中走向信心,往往經歷以下五個階段:

  1. 失落與羞愧:我失敗了,我懷疑自己。

  2. 逃避與壓抑:我不想面對,甚至否認錯誤的存在。

  3. 願意承認與分享:我開始勇敢承認,並有人肯聽我說。

  4. 在關係中被肯定:我在群體中重新被接納,找回「我是誰」。

  5. 將錯誤轉化為恩典故事:我從中學會功課,也能成為別人的陪伴者。

這五個階段,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時間、空間與關係。而教會,就是最適合讓這一切發生的地方。

四、建立信心文化的三個牧養原則

若我們要讓教會成為一個容錯與成長的地方,需要從文化轉變開始,以下是三個關鍵牧養原則:

(1)從「糾正文化」轉為「對話文化」

  • 糾正文化:強調什麼是對與錯,誰做得好誰做得差。

  • 對話文化:強調你經歷了什麼,你心裡怎樣理解那個錯誤?

信徒最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能問問題的空間與安全感。

(2)從「屬靈英雄」轉為「誠實門徒」

過去我們以為教會需要的是講得好、帶得穩的領袖。但現在的世代,更渴望看到願意承認:「我也曾跌倒」的導師。

榜樣不再是完美,而是「願意學習的誠實」。

(3)從「事奉表現」轉為「生命陪伴」

我們訓練人事奉,但卻少訓練人陪伴;我們強調預備流程,但很少教人怎樣面對失誤後的自責與焦慮。

教會若能看重「陪伴生命」的能力,便能建立一個真正溫柔有力的文化。

五、五個實踐策略:讓信徒從錯誤中學會信心

  1. 宣講「悔改不羞恥」主日:每年一主日,以詩篇、彼得、浪子等為主題,強調悔改的勇氣。

  2. 試辦「事奉中的跌倒」分享會:邀請資深信徒分享過往事奉中的錯誤經驗與學習。

  3. 培訓「靈修陪伴者」:訓練一批懂得傾聽、陪伴、默觀與祈禱的門徒,引導初事奉者不靠行為建立身份,而是靠恩典安歇。

  4. 設計「靈修式檢討表」:事奉後不只是檢視流程與果效,更檢視:「神怎樣與我同行?」「我內心發生了什麼?」「我是否對自己太苛刻了?」

  5. 每季「門徒回顧祈禱會」:邀請信徒回顧這一季中的學習與錯誤,在神面前重新交託。

結語:錯誤,是我們靈魂深處最誠實的禱告

錯誤從來不是神的絆腳石,也不該成為我們的終點。

在每一個我們跌倒的地方,神的手都沒有離開。

  • 當彼得三次不認主,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

  • 當浪子回頭,父親說:「當生命回轉,快樂是應當的。」

  • 當我們還在失敗中,聖靈已經為我們代求。

錯誤,是我們靈魂最誠實的禱告;信心,是我們仍願回應主那句「你愛我嗎?」的回轉。

願我們的教會成為一個:

「容許人跌倒,陪伴人復原,培養人回應神呼召」的地方。

願我們每一次的錯誤,都成為一次新的信心練習。

願我們成為一個勇敢承認犯錯,並勇敢相信的群體。

——全系列完——

參考書目

古倫神父(Anselm Grün)著,陳惠雅譯。《心靈陪伴的靈修之路》(原書名:Begleitung auf dem spirituellen Weg)。台北:南與北文化出版,ISBN:9789868531796。




2025年4月3日星期四

《信錯了?七個需要重整的基督徒信念》

身為基督徒,我們都有一些信念深深紮根於內心。但你有沒有想過,有些你長久以來持守的觀念,其實與聖經所教導的真實信仰略有落差?這不是你的錯,因為這些想法早已深入教會文化,甚至變成約定俗成的「常識」。

信錯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從未察覺。信錯了,也不是信心不夠,而是需要更新。信仰是一場不斷被真理光照、被聖靈引導、被愛包圍的旅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辨識、重整七個常見的信念錯誤,讓信仰不只活在禮拜堂裡,而是深入日常生活的每一處。

一、信主後就一定會事事順利?

許多人初信主時,都會期望從此人生一帆風順。但現實告訴我們,就算成為基督徒,生命中的風浪依然不會消失。耶穌明確地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16:33)基督徒真正的力量不在於沒有風浪,而在於面對風浪時,能經歷神同在的平安與盼望。

我們誤解「祝福」,以為是順利、升職加薪、身體健康;但聖經中的祝福,更多指向一種與神連結的豐盛狀態——無論高山或低谷,內心仍有穩妥與盼望。保羅說:「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腓4:12)這秘訣,不是外在條件,而是與主同在的深度關係。

落地實踐:下次面對困難,試著寫下三件你在困難中仍然經歷到神同在的事情。苦難可能還在,但眼光會改變,心也會被堅固。

二、禱告一定會成就我所求的?

我們常被教導「要憑信心求」,卻沒聽見另一半:「要照祂的旨意求」。禱告不是許願,而是信靠與交託。「我們若照祂的旨意求什麼,祂就聽我們。」(約壹5:14)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是最深刻的榜樣:「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9)真正的禱告,是能坦然表達自己的渴望,同時信任神有更高的眼光與計劃。

落地實踐:每天禱告後,留一分鐘安靜,問自己:「我剛才的禱告,是不是更多求成就?還是有順服與聆聽?」

三、恩典免費,無需行動?

「白白得來」,不代表「隨便回應」。真正領受恩典的人,心中會有回應的火。保羅說:「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弗2:10)

恩典從來不是鼓勵我們安於現狀,而是邀請我們活出新的身份。它不只是赦免的通行證,更是生命轉化的引擎。真正明白恩典的人,會問:「主啊,我今天能怎樣為你活?」

落地實踐:試著每天結束前問自己:「今天我做了哪一件事,是因為我感受到祢的恩典?」並記錄下來,幫助自己培養恩典回應的習慣。

四、信仰只屬於教會生活?

有些人週日很敬虔,週一卻與信仰無關。其實我們信的是一位無所不在的神,祂關心的不只是我們在教會裡的模樣,也包括我們在家庭裡的脾氣、在公司裡的誠信、在街道上的眼神。

信仰不是一週一小時的聚會,而是一生的同行。保羅提醒我們:「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10:31)無論你是老師、工程師、清潔員、媽媽或學生,每個角色都可以榮耀神。

落地實踐:寫下一句話,提醒自己每天的身分:「我是神的兒女,今天在__(你的工作)上榮耀祂。」貼在電腦或手機首頁。

五、神的愛就該無條件認同所有行為?

「神是愛」,是最被誤用的經文之一。愛不是放縱,也不是縱容,而是邀請悔改。耶穌對行淫的婦人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8:11)

真正的愛接納人原樣,但絕不放棄人原樣。神的愛總是同時帶著憐憫與真理、接納與挑戰。牠溫柔地擁抱我們,也堅定地塑造我們。

落地實踐:在關係中,練習說出「我仍然愛你,但這件事我們需要誠實面對」。愛與真理可以並存,並且更有力量。

六、靈修只是每天完成的功課?

靈修不是「交功課」,而是「與神相會」。太多人將靈修當作一件義務,結果靈修變得乾枯,甚至只是打卡形式。耶穌說:「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約15:5)真正的靈修,是進入與神共處的時刻,讓祂的話語滲透我們的思想與情緒。

靈修可以是安靜、可以是畫畫、可以是走路默想經文,只要心在神那裡,就是靈修。重點不在形式,而在真實。

落地實踐:每週換一種方式靈修(默想、寫信給神、聽詩歌等),找出最能讓你安靜與神相會的方式。

七、屬靈事務比現實生活更重要?

有些人會說:「我太忙,沒時間服事神。」但神從未只在「屬靈活動」中出現,祂也在你洗碗、開會、陪孩子的每一刻。屬靈,不是離地,而是帶著神的心活在地上。

保羅說:「凡你們所做的,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西3:23)當我們意識到連做一碗湯也能成為敬拜,生活就被翻轉了。

落地實踐:每週選擇一件最平凡的事(例如倒垃圾),在做的時候默默對神說:「主,這是為你做的。」你會發現,神的同在不只在聖殿,也在廚房。

讓我們一起調整並更新這七個信念,讓信仰不只是理念,而是日常中可觸、可感、可活出的真實力量。信仰的旅程不在於完美,而在於真實。從今天開始,讓我們不再「信錯」,而是「信對」,並一步一步走進主的心意裡。

李傳道

你相信什麼,就活出什麼:信念如何翻轉生命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希伯來書11:1

在教會牧養中,我愈來愈深刻地發現:人的生命是否能被更新,不取決於他知道多少真理,而取決於他內心真正相信什麼。

我們常說要「活出信仰」,但其實,我們從來都是活出自己的信念。不論是出於聖經真理的信念,還是從成長經歷中內化下來的錯誤信念,我們每天的選擇、情緒、反應,都是信念的自然流露。

有些人表面上非常「有信仰」,參與教會事奉、熟讀經文、禱告不輟,但在內心深處,仍舊活在「我不夠好」「神不會為我出手」「我一定要表現得好才有價值」等信念裡。這些潛藏的信念,成為生命難以突破的隱形牆。

一、我們其實是照信念而活的人

有一次,一位肢體問我:「我應該如何向人傳福音?怎樣說服人相信基督教才有說服力?」

我微笑著回答:「不要與人辯論。」他愣了一下,我接著說:「唯有愛才能轉化人心。而愛的開始,是願意打開自己的生命故事。」

我鼓勵他分享自己與神同行的經歷,他沉默良久,然後低聲說:「我沒有。」

我驚訝地問:「怎麼會沒有?難道你從未經歷過上帝的作為?」

我們繼續談,他終於誠實地說:「我覺得那些只是自己的想像……其實我也不確定,神有沒有真的幫過我。」

這句話像一把劍,劃開他內心深處的真相——他對神的信念,是模糊的、不確定的,甚至是空的。

自己也不相信的信仰,如何打動人心?

這件事深深提醒我:傳福音,不是教別人怎樣相信,而是自己是否真實相信。

二、你說你信,但你相信得多深?

我們的問題從來不是「不知道」,而是「不信」——不是理性上的否認,而是情感與潛意識裡的懷疑與抗拒。

你說你信神掌權,但你是否在難處中仍焦躁不安、急於掌控一切?

你說你是神所愛的兒女,但你是否總覺得不配、要努力表現才有價值?

你說你信神供應,但你是否仍然拼命賺錢,因為深信「沒錢就沒安全感」?

這些矛盾背後,其實是信念的落差

我們知道一套,卻活出另一套。因為知識未曾進入我們的內心,被轉化為堅定的信。

聖經從來沒有輕看信念的力量。耶穌說:「照你們的信給你們成全了吧。」(馬太福音9:29)

不是照我們的需要、不是照神的能力,而是——照我們的信

三、信念是行動的根源

在牧會過程中,我遇過許多弟兄姊妹說:「我真的很想改變……可是總是改不了。」

其實,他們不是沒能力,而是被一套隱形的信念牽制著。例如:

  • 「我做不好,就會被拒絕。」

  • 「我沒有價值,只有付出才值得被愛。」

  • 「我失敗了,就不配侍奉。」

  • 「神不會真正在意我個人的掙扎。」

這些信念往往源自成長背景、原生家庭、創傷經歷,或文化價值。但若不被聖靈光照與更新,它們就會如同靈魂的根,將我們緊緊綁住。

保羅說:「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馬書7:18)

信仰從不是靠意志力撐起來的,而是靠內裡被神的真理更新過的信念,讓我們自然而然地活出改變。

四、信念轉化的起點:故事與回望

我經常鼓勵弟兄姊妹寫下自己與主同行的生命故事。不是為了寫文章,而是為了回望——用信心的眼睛,重新看見那些以為神不在的時刻。

在掙扎中、孤單裡、破碎中,我們以為只有自己在撐。可當我們安靜下來,誠實面對,就會驚訝地發現:原來神早已在場,只是我們從未學會認出祂。

信念的轉化,不在於神做得夠不夠多,而在於我們是否選擇相信祂早已在那裡

這就是詩篇裡許多詩人所經歷的:「我雖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詩篇23:4)——不是因為幽谷不深,而是因為他相信神同在。這個信念,成了他面對恐懼的力量。

五、如何讓信念被更新?

信念不是靠道理改變的,而是靠經歷與操練慢慢被更新。以下是幾個實踐的方法:

1. 寫故事:靈修中回顧神的介入

每天或每週花一些時間記下你過去的經歷,特別是低谷、轉變、驚喜、被愛、被赦免的時刻。問問自己:

  • 那一刻我是怎樣度過的?

  • 有誰出現幫助我?那是否是神的安排?

  • 當時我沒看見神,如今是否能重新認出祂的同在?

2. 對照真理:將信念與經文交叉對讀

例如:

  • 「我沒用」→「我在母腹中,你已看見我;我是奇妙可畏地被造。」(詩139:14-16)

  • 「我必須努力才值得被愛」→「我們還作罪人時,基督為我們死。」(羅5:8)

  • 「神不會幫我」→「你們中間作父親的,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太7:11)

3. 信任群體:在關係中彼此見證與守望

有時我們最需要的,是有人幫我們說出我們自己看不見的故事。

在小組中,在信任的人面前打開心,分享你的回顧、掙扎與更新,神往往透過別人的眼光幫助我們看見祂的足跡。

六、從內裡活出信仰的真實

最終,我們要問的不是「我信仰了多久」,而是「我真的相信什麼?」

你相信神只愛你表現好的時候?還是相信祂無條件的愛?

你相信你要自己撐起人生?還是相信「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約15:5)

你相信祂是遠在天上的神?還是你隨時能呼求、祂也在其中同行的主?

結語:信,是靈魂的眼睛;信念,是生命的根基

信仰不是表面功夫,也不是知識堆積,而是你是否選擇用信的眼睛去看世界、看自己、看神的作為。

願我們每一位信徒都操練去寫下、說出、活出那一份真實與主同行的故事。因為唯有這樣的信仰,才能深深打動人心,也成為世代的見證。

李傳道

如何有效使用 AI?──從五個提問結構開始

學習一種新的語言,進入一場腦力革命

學習使用 AI,並不是一種不勞而獲的捷徑,而是一種需要練習與轉換思維的技能。它就像一種新的語言,不是讓我們少動腦,而是幫助我們更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思考的邏輯,並放大我們原本的能力。

就像工業革命讓英國人不再靠手工操作,而是透過機器完成原本耗時耗力的工作,現在的 AI 科技革命,其實正默默改變我們所有人的學習方式、表達方式,甚至思考與創作的節奏。這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一次屬於知識工作者的大規模變革。

而在這場變革中,會使用 AI 的人,不是那些「最聰明」或「最科技」的人,而是那些願意學習怎樣與 AI 對話的人。AI 不是萬能,但它是一位值得信任的幫手,只要你懂得怎樣開口。

這就是我寫下這篇文章的原因:我想介紹五個我最常使用的 AI 提問結構,讓你不只是知道「可以問 AI」,而是真正學會如何問、怎樣開始、從哪裡下手。這些方法讓我從摸索中省下大量時間,也幫助我在構思文章、設計課程、整理思緒時事半功倍。

C.A.R.E:用故事整理經歷、釐清反思

有時候我想寫一篇文章,回顧一次經歷或一段陪伴過程,但腦中只有模糊的畫面。這時我就會用 C.A.R.E 結構,讓 AI 幫我整理出一段有情感、有邏輯的描述。

我會這樣說:「請用 C.A.R.E 結構幫我整理以下內容」,然後把素材分為四部分:

這件事發生的背景是什麼?

我做了哪些具體行動?

最後帶來什麼變化或結果?

有沒有一個具體例子,可以讓整段內容變得真實又動人?

例如,有一次我只是想分享一段關於同行支持的故事。我告訴 AI:「背景是一個人在陌生環境裡感到靈性低落,我嘗試以陪伴的方式支持他,幾個月後,他開始重新禱告,也主動參與群體生活。」再補上一個聚會中他主動發言的例子,AI 很快就幫我整理出一段完整而有深度的信仰故事。

這種方式,不是要 AI 發明什麼,而是讓它幫你把散亂的記憶整理成一段能說給別人聽的故事。

B.A.B:處理問題時的冷靜工具

當我遇到一個問題──不論是事工卡關、關係張力,還是計劃無法推進──我不是立刻問:「該怎麼辦?」而是先把事情拆解成三層,這就是 B.A.B 結構:背景(Background)、後果(Aftermath)、突破方向(Breakthrough)。

我會這樣對 AI 說:「我想分析一個問題,請用 B.A.B 結構幫我處理。背景是……,後果是……,我想嘗試的突破方向是……」

比方說,有一次我發現一個群體中出現了溝通與期待落差的狀況。那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種累積下來的困難。我先跟 AI 描述整體背景、對團隊造成的影響,然後提出我想嘗試建立新的對話節奏與默契文化。AI 根據這些說明,不僅幫我理清問題,也建議了三個具體策略,讓我可以馬上測試與實踐。

這種問法,不只是為了解答,更是在幫助自己學會冷靜分析與具體行動。

B.R.O.K.E:當你需要設計一件事,從這裡開始

我經常需要設計一些培訓、課程、流程、甚至一整季的主題內容。面對這類需要,我會用 B.R.O.K.E 結構來開展構想。這五個字母代表:背景(Background)、角色(Role)、目標(Objective)、成果(Key Result)、優化方向(Enhancement)。

我會說:「我想設計一個課程,對象是……,角色是我,目標是……,希望的成果是……,將來還可以怎樣優化……」

例如,我曾為某群信徒設計一套信仰與事奉整合的主日學課程。我告訴 AI:這些人已經信主多年,渴望在生命中找到召命與定位;我希望課程能幫助他們完成一份屬靈地圖與服事計劃書。最後我也希望課程尾聲能有分享、同行與代禱的元素。AI 根據這五個層面,幫我建立一個涵蓋人物故事、操作工具與實踐環節的完整藍圖。

這個結構讓我不再被創作焦慮牽著走,而是有邏輯地設計內容,效率提升很多。

E.R.A:交代任務不再含糊

每當我需要設計一段團隊說明或事工流程時,我不再直接說:「請幫我寫一份引導稿」,而是會使用 E.R.A 結構來提問。這個結構幫我釐清三件事:我想達成什麼(期望結果)、對方是誰(角色)、他要具體做什麼(行動)。

有一次我需要設計一段祈禱會的開場引導,希望帶領者能自然幫助弟兄姊妹進入安靜。我對 AI 說:

「請用 E.R.A 結構幫我寫一段祈禱會引導說明。

期望成果是:讓參加者在前五分鐘內從日常狀態安靜下來,開始與神連結。

角色是:引導禱告的同工。

行動包括:先邀請大家閉上眼、慢慢深呼吸,接著讀出一段詩篇,再停頓片刻,然後提出兩個默想問題,引導大家以靜默進入禱告。」

AI 根據這樣的輸入,很快就幫我生成一段自然、具靈性節奏的指引語。我幾乎不需要修改就直接使用。這讓我再次確定:越清楚地表達期望、角色與行動,AI 越能幫你產出可實用的內容

R.T.F:指定角色、任務與格式,輸出就不會跑掉

最後一個模型 R.T.F 幫我解決另一種困擾:當我明明說了很多,但 AI 產出來的東西卻不對版。

我現在都會這樣說:「請你扮演一位資深教學設計師(Role),任務是幫我設計一份『⋯⋯』的內容(Task),格式是三頁 PDF 教材(Format)。」

像我想設計一份給學員閱讀的課程簡介手冊,我就明確寫出:我要三頁、每頁要有一個主題、一句金句、一段說明,以及一個自我反思問題。語氣不要太口語,但也不要像學術論文。這些細節讓 AI 明白我的語境與用途,產出的文字幾乎一氣呵成。

格式不是可有可無的附註,而是與角色、任務同樣關鍵的輸出線索。

結語:AI 幫不了你的模糊,但能放大你的清晰

我不相信 AI 是萬能的,但我相信它是放大器。你越清楚、越具體,它給你的回應就越聚焦、越有力。這五種結構,不但能幫助我與 AI 更好對話,也幫助我自己釐清思考、設計流程、交代任務,甚至重新整合信仰與生活。

我們正活在一場安靜但深遠的腦力革命中。如果你願意開始學習這套語言,你會發現:AI 不但能幫你節省時間,更能幫你釋放潛力。


李傳道



2025年4月1日星期二

錯誤,信徒的恐懼之源?(第四篇)

 錯誤,信徒的恐懼之源?——第四篇:現場與心場:初事奉者的張力與重建

在前幾篇文章中,我們從聖經、心理、文化與神學的層面,一層一層揭示出:信徒對「犯錯」的恐懼,其來有自。但若這些反思只停留在觀念與理論之中,沒有走進事奉的現場與人心深處,便只能成為遠觀的評論,無法真正帶來醫治與轉化。

這一篇,我們想從「初事奉者」的親身經驗出發,邀請你一起走進那個充滿緊張與張力的現場:那裡有善意的目光,也有嚴厲的評價;有鼓勵的話語,也有令人壓力山大的沉默。更想帶你一起探入「心場」——那是事奉者在夜深人靜時獨自面對的內心劇場,錯誤的記憶一再重播,質疑聲在心中盤旋,那是沒有人看見、卻無比真實的靈魂角力場。

一、初事奉者經常遇上的張力場景

(1)被過度關心的初事奉

剛開始嘗試事奉時,許多初事奉者會被安排進入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場景:

  • 在眾人面前帶領敬拜、分享、主持活動,

  • 背後卻有一雙雙善意又銳利的眼睛在「觀察」與「提點」。

「你可以這樣做會更好。」 「你這次講得太快了,下次應該再慢一點。」 「你唔好咁講啦,會被人誤會。」

這些意見未必惡意,但當過多、過密、重複發生,就像潮水一般淹沒了初事奉者的信心。

(2)錯誤的焦點轉移

本來事奉是為了榮耀神與建立人,結果卻漸漸轉為自我監察與害怕犯錯:

  • 「我講得啱唔啱?」

  • 「啲人會唔會覺得我好膚淺?」

  • 「點解我又做錯?會唔會冇下次機會?」

事奉場變成了「表現場」,也就是失敗不能出現、失誤要被指出的空間。這種氛圍直接削弱了事奉的自由感與創造力。

(3)觀眾文化的壓力

當教會某些崇拜或聚會越來越像「表演」,整體視覺與流程要求高,初事奉者就更容易將自己定位為「表演者」,一錯就好像「誤人子弟」、「失了見證」,更加不敢嘗試。

二、心場圖像:初事奉者的內在聲音

我們不妨試著進入一個初事奉者的內心畫面:

「今天我要上台第一次帶領禱告,昨晚一晚都睡不著。心裡一直重播上星期某領袖對另一位弟兄的批評。他只是在分享中語塞了幾秒,就被說沒預備好。那種難堪我到現在還記得。

我也怕,怕自己一緊張就出錯;怕講了一句不合適的話,就會在會後被單獨約談。我更怕自己『不配』做這件事。

最怕的,是我其實真的好想事奉。可是在錯誤背後,感覺自己越來越不像一個可以被接納的人。」

這種張力,很多時候不單源於外在評價,更源自「我想做好,但我怕失敗」的內心衝突。

三、「委身你成功」與「委身你成長」:文化轉化的可能

在這樣的現場與心場交織之中,我們是否可以建立一種新的教會文化?

以我所講的其中一篇道:〈委身你成功?〉為例,在母會中所體會到的成長文化,其核心其實並不是「追求果效」,而是「讓生命自由發展,容許試錯,並彼此扶持成長」。這種文化是現代教會最需要的復興力量。

(1)文化關鍵詞一:接納比糾正更早

  • 也許是華人傳統家長文化所致,我們很少學習欣賞,更多的是指責孩子;在教會一樣,很多時候,我們太快糾正,太慢欣賞。

  • 「你這樣做錯了」總比「你做得好努力」更快出口。

真正能幫助人繼續事奉的,不是被指出錯誤,而是被信任——「我知道你有進步空間,但我更知道你願意為主擺上,這比任何事更重要。」

(2)文化關鍵詞二:事奉是面對自己的機會

事奉唔係令人變成超人,而係不得不面對自己內在的真實與不足。錯誤不是讓我們離開講台的理由,而是讓我們更認識神恩典的契機。

事奉其實是靈命成長的訓練場,是「看見神也看見自己」的生命現場。

(3)文化關鍵詞三:成長不是結果,而是方向

教會若以「表現」為焦點,就自然追求短期果效;但若以「生命成長」為核心,就會營造長遠塑造。

我曾說:「講錯野唔係咩大不了,下一次做得好就可以。」這正是信心文化的具體呈現。

我們需要幫助初事奉者知道:

  • 犯錯是旅程的一部分,不是資格的剝奪。

  • 你未必一次做好,但你可以一直成長。

  • 教會會等你、陪你,與你一同走這條路。

四、重建現場的四項實踐建議

若我們認真希望建立一個更健康的事奉文化,以下是四項具體實踐方式:

  1. 預設錯誤空間

    • 在事奉安排時,給予「實習期」,明言允許失誤,事後檢討。

  2. 建立同行制度

    • 每位新事奉者有一位同行者或導師,重點是傾聽與鼓勵,不是監察。

  3. 強化正向回饋文化

    • 每一次事奉後,小組或團隊先分享「做得好」的地方,再進入改善空間。

  4. 公開示弱的領袖文化

    • 領袖要有勇氣分享自己過往的錯誤與成長,讓群體知道,屬靈生命從不等於無瑕完美。

結語:讓事奉成為靈魂呼吸的地方

在事奉中犯錯,是一種呼吸。那不是窒息,而是讓靈魂重新調整節奏的機會。

讓我們回到耶穌的方式——祂呼召彼得明知他會失敗;祂揀選馬太明知他曾貪婪;祂差遣門徒明知他們尚未完全。

因為祂不是要我們表現完美,而是與我們同行,直到我們長成基督的身量。

下一篇預告:

在下一篇,我們將總結這一系列的五篇文章,並嘗試提出一種可實踐的信仰策略:如何在錯誤中建造信心,讓教會成為成長的溫室,而非評分的法庭?

信念、靈修與九型轄制:從束縛到轉化的靈命之旅

許多基督徒以為,只要多讀經、多聽講道,生命就自然會成長。但多年牧養與輔導的經驗提醒我:真實的靈命改變,不單單來自認知,而是來自對「信念」的更新。而這些信念,往往根植於我們的成長歷程、性格特質,甚至是深藏的轄制與扭曲的神的形象。因此,我們需要一條更深層、個性化的靈修之路——一條整合信念認識、性格洞察與聖經真理的轉化之路。

第一部分:信念是什麼?它如何左右我們的靈命?

信念不是簡單的想法,而是我們對世界、對自己、對上主根深蒂固的看法。很多時候,我們口裡說「神愛我」,心裡卻相信「我是不可愛的」;我們讀到「你們是光,是鹽」,內心卻默默認定「我沒用,我做不到」。

信念系統是我們「心思意念的堅固營壘」(林後10:5),這些堅固營壘往往來自原生家庭、文化傳統、學習經歷與生命創傷,並成為我們無意識的「解讀濾鏡」。

這些信念若未被發現與更新,即使我們每天靈修、參加聚會,也只是在加強外在宗教行為,內心卻無法真實親近主。

第二部分:九型人格與信仰生活的深層牽連

葉萬壽牧師在《從型至靈》中指出,每一型人格都有其核心的轄制與「基本驅動信念」。這些信念雖然讓我們在某些處境中生存與發展,卻往往也成為我們信仰生活與待人處事的盲點與障礙。許多信徒誠心想跟隨主,卻在生活中總是「做不到」聖經的教導,這不是因為不夠愛主,而是深層的信念與性格轄制仍未被辨識與轉化。

以下嘗試簡單地針對九型逐一剖析其對信仰與人際生活的影響:

  • 一型:完美主義者 一型深信「我要正確才會被愛」,因此內心極度要求自己與他人合乎標準。聖經教導我們要靠恩典得救(弗2:8),但一型很難接受失敗與錯誤,總覺得「不夠好」。這種信念使他們在服侍中過度自責,也在關係中容易批判與失望。

  • 二型:助人者 二型相信「我只有幫助別人,才是有價值的」,導致他們在人際關係中習慣性付出,卻忽略自己內在的情感與需要。他們可能表現出極高的屬靈熱情,但其實內心渴望被愛,卻不敢承認。聖經強調「愛人如己」(可12:31),但「如己」往往被他們遺忘。

  • 三型:成就者 三型的核心信念是「我必須成功,才能被接納」。他們可能極其投入事工,甚至將服侍轉化為自我肯定的舞台。耶穌提醒我們:「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可8:36)三型的掙扎在於不敢面對自己的軟弱與失敗,將信仰生活變成績效表現。

  • 四型:自我型 四型相信「我是特別的,我的情感最真實」,因此傾向於從情緒中尋找真理。他們很重視信仰中的深度與真誠,但也可能陷入情緒的漩渦,無法持守真理的穩定。他們在教會中可能覺得格格不入,難以與人建立長久連結。

  • 五型:觀察者 五型的人深信「我要掌握足夠知識,才會安全」。他們傾向在信仰上尋求理解與系統,卻容易與人保持距離,也難以放下理性,單純信靠神。他們往往躲在頭腦中,不輕易進入關係與服侍,怕自己會被要求太多。

  • 六型:忠誠者 六型相信「世界是危險的,我要時刻警覺」。他們渴望安全與確定,但信仰常要求我們「憑信而行」(林後5:7),這對六型來說是極大的挑戰。他們容易質疑領袖、懷疑神的帶領,也在群體中反覆測試信任的邊界。

  • 七型:樂觀者 七型相信「我要保持快樂,才不會受傷」。他們傾向逃避痛苦,不願久留在難過或沉重的處境中。他們在信仰上可能過度追求喜樂與活力,卻逃避悔改、憂傷、承擔與委身。這使他們常常在教會中浮動而淺層,難以建立持久關係。

  • 八型:挑戰者 八型深信「我不能被控制」,這使他們天生抗拒權威與限制。雖然他們勇敢、有領袖魅力,但信仰強調「降服於神」(雅4:7),對八型來說是一條漫長之路。他們在關係中容易以強壓蓋過情感,難以示弱與承認需要。

  • 九型:和諧者 九型相信「維持和諧比什麼都重要」。他們渴望和平,避免衝突,但聖經提醒我們要「說誠實話,用愛心」(弗4:15)。九型常選擇沉默,逃避爭議,也忽略了自己的內心聲音。他們的挑戰是學習站立起來,為真理表達己見,而不是僅維持表面的平安。

這些性格背後的信念,其實正是我們生命中最頑固的「堅固營壘」,若未被辨識,即使靈修再多,仍會在人際與信仰生活中重複受挫。

這些信念就像有色眼鏡,使我們無法看見真實的自己來面對世界、判斷事情,以及真實地與神連結。靈修若不處理這些「潛藏信念」,就只會流於形式。

第三部分:更新信念的靈修路徑——從「知道」到「操練」

在這裡,我想分享我自己的信仰歷程作為例子。十五年前,我以為自己追求神、渴慕主,是聖靈在我裡面的感動,甚至認為自己想讀神學、進入全時間服侍,是一種極高的屬靈呼召。但事實上,這些強烈的渴望與推動,早在我真正入讀神學之前就已經開始發酵。

回望那段日子,我總想快點讀神學,快點投入事奉,甚至不顧太太的不安與反對,也想一意孤行地向前衝。我的內心深處,有一種焦急的聲音:「如果我再不行動,就會來不及完成神的大業。」但後來我才明白,這並不是單純出於對神的渴慕,而是來自一個從小植入的信念:我必須出人頭地,才算有價值。

這樣的信念,其實源於我母親從小對我的期待,也成為我潛意識裡對自己的要求。我錯把自己的焦慮和內在壓力,誤當成了屬靈的感動。神卻藉著我太太的提醒與堅持——她是最認識我的人,也知道我一旦讀神學就會「全人投入」,到時可能連家庭也會被我忽略。她的不同步,讓我被迫停下腳步,重新審視內在的動力與信念。於是我花了整整四年時間,才慢慢學會這功課,並明白:如果不辨識這些內在的驅動與扭曲,即使是在神的事工中,我也可能迷失在自己的舊我裡,錯把轄制當聖召。

真正能帶來更新的靈修,並不是一天讀幾章經文、唱幾首詩歌,而是:「靈修與信念更新結合」的刻意練習。

我提出一條三階段的靈修路徑:

一、覺察:認識自己信念的聲音

  • 透過每日意識省察,反思今天有甚麼情緒、反應,背後藏著甚麼信念?

  • 例如:「我今天因被忽略而不悅」,背後可能是「我必須被注意才有價值」。

二、辨識與拆解:用真理代替謊言

  • 將負面信念(如「我總係做得唔好」) 與聖經真理(如「我靠主凡事都能」)一一對照。

  • 每日以宣告禱告來拆解堅固營壘,如:「我奉主耶穌的名宣告:我是有恩典的。」(弗1:6)

三、建立新習慣:以行動穩固新信念

  • 把真理具體化,例如:若我宣告「我是蒙愛的」,今天就刻意對自己說一句鼓勵的話,或接受別人善意的幫助,不再推卻。

  • 將「真理」由頭腦知識轉為「身體記憶」,進而成為「新的自我」

這樣的靈修,不是資訊累積,而是生命工程的重建。

第四部分:靈命更新的實踐建議

  1. 每日五分鐘覺察:寫下今天最強烈的情緒與信念。

  2. 每週一次對照經文:從每日宣告經文中挑選一句,對應當週信念。

  3. 每月一次深度覺察:結合九型人格反思自己的屬靈盲點。

  4. 與屬靈夥伴同行:彼此察覺信念、代禱與回饋,讓更新不孤單。

結語:靈命更新,是信念的翻轉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羅12:2),真正的靈修,不只是安慰、安靜,而是更新。從九型的轄制覺察出我們的信念,從聖經中找到真理,再透過刻意的操練、禱告與習慣轉化,讓我們每日更像基督。

這是一條從被捆綁到自由、從舊人到新造、從公式靈修到深度相遇的旅程。而這條路,每一位基督徒都可以走,從今天就開始。

李傳道

意識省察的練習,可以參考此書:
https://www.logos.com.hk/bf/acms/content.asp?site=logosbf&op=show&type=product&code=9789575468453

提伯鐸(Mark E. Thibodeaux)著,張毅民譯。(2016)。意識省察:改變一天的15分鐘祈禱。台北:光啟文化。




牧者與詩人:學會以靈性的語言述說真理

在這個被資訊淹沒的時代,語言變得越來越平板、功能化、公式化。我們的對話充滿效率與目標,講章變成宗教產品,講台語言往往不過是宗教觀念的傳輸機器。但尤金‧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卻提醒我們:牧者不只是教師、管理者或心理輔導員,牧者也應該是詩人。

畢德生在《沉思的牧者》中提到:「牧者的工作,是讓會眾學會如何以詩的方式感知世界。」在他看來,詩性不只是寫詩或修辭的技巧,而是一種深層的感知方式,一種打破習以為常、重新看見聖潔臨在的眼光。

語言的疲乏與聖言的貧乏

畢德生指出,當代教會語言的問題,不在於語法錯誤或表達不清,而在於它缺乏生命的創造力。他寫道:「語言是我們最神聖的資源之一,卻常常被我們用來操控、裝飾或販賣真理,而非讓真理顯現其本來面目。」

教會裡的話語往往淪為標語:四句式、三點式、金句式,習慣性重複「主必帶領」、「交託仰望」、「上帝掌權」等詞語,而這些詞語對許多聽者來說,不再帶來驚奇或感動,反而成了一種宗教性的噪音。我們在講道中說「十架」、「恩典」、「永生」,但這些詞語在會眾心中可能已經乾涸,缺乏內在的回響。

畢德生的挑戰正是如此:他呼籲牧者要重新敬畏語言,並且恢復語言的詩性本質,讓話語不再只是輸送觀念的工具,而成為喚醒人心的種子。

以詩人的眼光,去安慰與同行

畢德生在《沉思的牧者》第十四章〈牧者與詩人〉中強調:「詩人的語言不是傳遞資訊,而是創造一個空間,使聽者能在其中與神相遇。」這句話深深改變了我對講道與教導的理解。

我初踏上牧職之路時,常常花很多時間思考,怎樣說出屬靈、合宜、能夠安慰人的話語,好讓自己「配得起」牧者這個身份。我擔心自己說得不夠深、不夠屬靈、不夠像一位牧者。

但後來我慢慢學習,牧養不是靠身份,也不是靠話語的屬靈包裝,而是靠真誠地「作為一個人」的同行。愈來愈多時候,我發現自己預備了許多看似合適的經文或禱告詞,但在真實面對一個受傷的心靈時,語言卻往往顯得蒼白無力。

這時我學會靜下來,讓言語簡單,讓同理與陪伴走在前面。或許只需說一句:「我知道這份痛很真實,也很重。神沒有離開,祂在我們當中,與你一起走過。」

有時對方會落淚,有時只是一聲輕歎。但我慢慢明白,那些時刻的安慰,不是來自「我說得多好」,而是我願意放下身份的壓力,讓語言變得誠實,讓神的同在有空間臨到。

詩篇:語言的靈修訓練場

我們該如何學會這種詩人的語言?畢德生並不鼓勵我們上寫作課,而是要我們回到經文、回到祈禱、回到詩篇。他認為《詩篇》是每一位牧者的語言訓練場:「詩篇是一間學校,訓練我們用神聖的語言說話,也訓練我們如何用身體、情緒、靈魂對神回應。」

當我們每天默想詩篇時,我們會學會以圖像而非抽象的方式說話、以心靈而非頭腦來祈禱。比起說「神是全能的主宰」,詩篇說「祂的聲音震動樹林,使母鹿落胎」。比起說「神聽禱告」,詩篇說「我呼求祂,祂從祂的殿中垂聽我的聲音」。

這些語言不僅讓人聽見信息,更讓人看見畫面,經歷感覺,進入故事。而這正是詩人語言的力量所在。

以詩性的語言回應苦難與平凡

當牧者學會詩人般說話,我們的講章就不再只是「神學知識的轉化」,而是一種靈性的同行。面對信徒的痛苦時,詩人牧者會選擇陪伴性的語言──不急於解釋,而是道出哀傷的真實,引人發現神的同在。

詩意的語言並非逃避現實,而是幫助我們在混亂中看見秩序,在碎片中看見光明。這樣的語言,正是靈修與神學最深的交匯處。

講章作為詩的實踐

我愈來愈相信,講章不是要說出一個觀點,而是帶領人經歷真理。真正有力量的語言,是從寧靜中長出來的,是經過內在掙扎後產生的,是穿越沉默而來的。

這提醒我,作為牧者,我們的語言不能倉促,不能只是準備資料與例證,而要讓自己的靈命先在主面前破碎與重整,才有可能誕生出能醫治人心的語句。

我們需要重新訓練自己──每日默想聖經、閱讀詩歌、練習寫簡短的祈禱文、培養對圖像和象徵的敏銳。這些操練不是為了「變得感性」,而是為了讓我們的靈性能夠透過語言,自然地流露出神的榮光。

結語:重拾語言的聖潔使命

當教會充滿行政、活動與資訊時,語言的詩性會被壓扁。但牧者若願意重新站在語言的神聖起點,就能成為今日教會的「靈魂詩人」。

願我們都成為這樣的牧者──以創意與靈性的語言,述說那超越語言的真理,讓神的國在我們的話語中發芽、開花、結果。

李傳道

參考:Peterson, E. H. (1989). The Contemplative Pastor: Returning to the Art of Spiritual Direction. Grand Rapids, MI: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2025年3月27日星期四

錯誤,信徒的恐懼之源?(第三篇)

第三篇:歷史與神學視角:教會如何一步步建立了怕錯文化?

在前兩篇中,我們從聖經的恩典視角與心理文化層面,探索了信徒對錯誤的恐懼是如何產生的。然而,我們也不能忽略一個更深層的問題:今日教會中這種對錯誤極度敏感的氛圍,是如何在歷史與神學發展中逐步形成的?

這篇文章,我們將回顧教會歷史中的一些重要轉折與神學思維的發展,試圖理解這個「怕錯文化」是如何在教會內部被制度化、強化,甚至被視為敬虔的一部分。


一、初代教會與錯誤:恩典與悔改並存

在使徒行傳與保羅書信中,我們可以看見初代教會對錯誤的處理方式,其實十分坦白與直接。

  • 保羅公開責備彼得「裝假」(加拉太書 2:11),並非羞辱,而是出於對真理的堅持。

  • 教會對犯罪者(如哥林多前書 5章中與繼母亂倫的弟兄)並非一味包容,而是透過懲戒帶來悔改與重建。

  • 初代信徒常在公開聚會中彼此認罪(雅各書 5:16),視「承認錯誤」為信仰生活的正常部分。

換言之,錯誤不是被掩蓋的事,而是共同生命更新的一環。這段時期的教會文化,是「真實勝過完美」、「悔改勝過掩飾」。


二、國教時代與制度化的「零容忍」文化

從主後 4 世紀開始,當教會逐漸與政權結合,基督信仰從被迫害的少數群體,轉為羅馬帝國的官方宗教,教會文化開始出現巨大轉變。

(1)信仰與政權的合一:錯誤等於叛國

  • 當教會變成帝國的一部分,「錯誤教導」就不只是宗教爭議,更可能成為政治危機。

  • 異端的出現不再只是神學爭辯,而被視為破壞社會穩定的因素。

  • 於是,教會對錯誤的容忍度迅速下降,處罰也趨於嚴厲,例如亞流被放逐、多納徒派遭清洗。

(2)聖品制度強化:神職人員不得犯錯

  • 聖品階級制度化後,信仰的「正統性」被視為神職人員的神聖責任。

  • 一旦神職人員犯錯,往往被視為「玷污了神的榮耀」,因此「完美形象」被制度化。

這段歷史發展,讓教會漸漸失去初代信徒中那種「坦誠悔改」的氛圍,轉而進入一種 高舉紀律與形象、壓抑錯誤與真實 的宗教體制。


三、中世紀與懲罰式屬靈觀:錯誤與審判的綑綁

進入中世紀,特別是11世紀以後的天主教教會,強調神的審判、公義與煉獄觀,使得信徒對錯誤的感受更為沉重。

  • 懺悔制度讓信徒相信,錯誤若不處理,靈魂將受永刑。

  • 煉獄觀念則進一步強化:「就算不是地獄,錯誤也會讓你受苦一段時間。」

  • 教會往往強調「預防錯誤」,而非「從錯誤中學習」。

這使得信徒開始將信仰生活視為一種「避錯工程」,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免得一不小心落入永遠的懲罰。

這段時期,「錯誤」不再是信仰成長的部分,而是成了與永生得救緊密相關的風險源。


四、宗教改革與另一種壓力的出現:信仰正統的焦慮

16世紀的宗教改革,雖然重申「因信稱義」、「唯獨恩典」等核心信仰,帶來釋放,但也引發了另一種形式的「怕錯文化」。

(1)神學之爭帶來「信錯就完了」的焦慮

  • 路德與加爾文都強調「正確教義」,這本是為了對抗當時偏差的教會觀。

  • 然而,在實踐中卻逐漸演變為:「若信錯,就可能不是真基督徒。」

  • 不少改革宗教會強調正統信仰的邏輯性與一致性,使信徒害怕提出疑問、害怕思想偏離。

(2)清教徒與改革運動中的屬靈壓力

  • 清教徒強調聖潔生活,但同時對錯誤與跌倒抱持極嚴格態度。

  • 他們形成一種「屬靈表現主義」,讓人相信「犯錯等於不屬靈、不被揀選」。

改革運動雖解放了不少神學上的枷鎖,卻也在部分地方重新建構了一種「對錯誤零容忍」的信仰焦慮。


五、現代福音派的矛盾:強調恩典,實踐律法

來到20世紀以後,特別是在北美與亞洲的福音派運動中,我們看到一種微妙的張力。

  • 口中講「恩典夠用」,實際上要求「樣樣要準」。

  • 鼓勵弟兄姊妹「憑信心嘗試」,但一錯就被「指正與警告」。

  • 教會多強調「不要跌倒成為絆腳石」,卻少談「如何在錯誤中學習」。

這使許多信徒處於「口裡信恩典,心裡怕出錯」的雙重困境中。

這些問題並非來自惡意,而是從歷史延續下來的神學觀與群體文化,在無形中塑造出今日這種「屬靈要完美」、「錯誤不能說」的氣氛。


六、從歷史中學習:我們如何重建「恩典中的成長文化」?

我們需要誠實承認,今天教會中那種讓人不敢嘗試、不敢失敗的氛圍,並非單純的心理問題,而是被歷史、神學與制度共同塑造出來的結果。

但正因為這些文化是「建構」出來的,我們也可以「重新建構」。

(1)神學的重申:錯誤是成長的一部分

我們要回到聖經對錯誤的看法——不是遮掩、不是責罵,而是:

  • 帶來悔改(彼得、浪子)

  • 帶來更新(大衛、亞伯拉罕)

  • 帶來謙卑(保羅)

(2)教會的實踐:領袖從示弱開始

  • 領袖與導師可以更常分享自己曾犯過的錯、如何面對與修復。

  • 小組可以建立「從錯誤中學習」的分享時段。

  • 主日信息也可以提供一種真實而不羞恥的「錯誤神學」,讓信徒看到,屬靈生命不是線性成長,而是跌跌撞撞中被神帶領。


結語:教會可以是一所學校,不是一座法庭

歷史告訴我們,教會曾因權力、恐懼與制度而築起一道圍牆,讓人以為「錯誤」是不能被容許的。

但福音的核心是:「神愛罪人,願意赦免與重建他們。」

教會若真信福音,就該成為一所讓人學習、跌倒、成長的學校,而不是一個一錯就審判人的法庭。

讓我們一同學習從歷史中醒悟,走回那條「在恩典中成長」的路。


下一篇預告:

我們已從聖經、心理文化與歷史神學三方面探討了錯誤的恐懼。下一篇,我們將回到現場,進入一些具體事奉的真實案例,看看:初事奉者究竟經歷了什麼樣的張力?他們的內心是如何掙扎與呼求的?

🕊 每天15分鐘:學習「意識省察」的靈修操練

為何我們需要意識省察?

有時候,我們每天都在忙碌中奔波,到了晚上卻忽然發現——「今天,好像沒怎麼想起上主」。又或者,我們靈修了、禱告了,卻覺得與神仍有距離,內心空空的。

這正是「意識省察」能幫助我們的地方。這不是一套繁複的儀式,而是一種簡單又溫柔的禱告習慣,幫助我們在一天的結尾,與上主重新連結,認出祂今天怎樣同行、怎樣呼喚,也讓我們看見自己內心的光與暗,喜樂與掙扎。

這不是檢討,而是愛的對話

「意識省察」不是檢討做得對不對,而是誠實地站在上主面前,學習用祂的眼光重新看今天的一切。這是一種「看見的操練」:看見上主的恩典,也看見自己真實的樣子。

🪔 意識省察的五個步驟(每日15分鐘)

1️⃣ 感恩回顧(Relish)

靜下心來,回想今天讓你感恩的一刻。

那可能是一個笑容、一句話、一個完成的任務、一段平安的時光。

大聲或默默地對主說:「主啊,謝謝祢今天……」

☞ 操練要點:從小事入手,感恩使心敞開。

2️⃣ 求主光照(Request)

請聖靈幫助你,用上主的眼光來看今天,而不只是靠自己的記憶或感受。

可以簡單禱告說:「主啊,求祢光照我,讓我看見今天與祢同行的足跡,也看見我內心真正的狀況。」

☞ 操練要點:不要急著回想,用安靜與期待預備心。

3️⃣ 回顧一天(Review)

像播放一部錄影一樣,慢慢從早到晚回顧今天的經歷。

你在哪些時刻感到平安?感到焦慮?在哪裡感受到祂的同在,在哪裡你偏離了?

這不需批判自己,只是誠實地看。

☞ 操練要點:情緒是信仰的溫度計。上主常透過情緒與我們說話。

4️⃣ 認罪與交託(Repent)

若你回顧中發現自己在哪些事上偏離了主,或錯失了回應祂的時機,不用自責,只需誠實地說:「主啊,對不起,求祢赦免與更新我。」

祂是樂意赦免並醫治的上主。

☞ 操練要點:省察不是定罪,而是回家。

5️⃣ 展望與定志(Resolve)

把明天交給主。你是否在某件事上需要祂的幫助?你希望明天能在哪方面更信靠祂、活出祂的樣式?

將一件小事交給主,並定下心志。

☞ 操練要點:把屬靈感動變成具體的下一步行動。

📌 操練小提示

固定時間:每日固定晚間或午休後操練。

固定地點:找一個安靜不被打擾的地方。

簡單記錄:每日可寫下3-5句感受或發現,幫助自己記住。

不是完美才來:疲累時,做一兩個步驟也沒關係,重點是「有與主連結」。

🧡 結語:讓主在你日常中說話

很多人覺得靈修只是讀經、禱告。但「意識省察」提醒我們:上主在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在與我們同行。當我們學會每日花15分鐘回到祂面前,我們的心就不再迷失於忙碌,而是在日常中學會安靜、看見、感恩、悔改與盼望。

今晚,就讓我們用這短短的時間,向祂說:「主,我回來了。」

李傳道

意識省察的練習,可以參考此書:
https://www.logos.com.hk/bf/acms/content.asp?site=logosbf&op=show&type=product&code=9789575468453

提伯鐸(Mark E. Thibodeaux)著,張毅民譯。(2016)。意識省察:改變一天的15分鐘祈禱。台北:光啟文化。



2025年3月26日星期三

學習模式與個人成長的關係

從「懂得學習」到「活出生命」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代都更容易取得學習資源。聖經課程、講道影片、神學講座、網絡教學……琳瑯滿目。然而,信仰生命卻不見得因此更深刻,反而常出現「知識多,轉化少」的現象。

為什麼學習越多,反而轉化越少?

這背後有一個關鍵:我們從未真正學會學習,也不了解自己是如何有效學習的。我們以為勤力就是學習,以為多花時間、多背幾次就能學會,卻忽略了配合不同特質的人,應以不同方式與結構的重要性。

一、學習不是知識的堆砌,而是生命的更新

當我回顧自己信主、讀神學、到踏上牧職之路的經歷,我深深體會:不是我學得不夠多,而是我的知識未能進入心中,未能融匯貫通,未能納入我整個人的成長系統當中。

移居加拿大重新適應生活的那段日子,我一邊照顧家庭、一邊兼顧教牧責任與自我進修。真正讓我突破的,不是某一次感動的聚會,而是重新整理多年來的學習系統。在我師父的鼓勵下,我帶著戰戰兢兢的心態,開始教導一班有豐富經驗的牧者、執事,把我過去沉浸多年的「如何學習」的知識與技巧融會貫通。他們的回應,不但讓我更有信心面對教學挑戰,也讓我對這些如何「學習」知識的知識與自己的教學能力有了更深的認識。

二、學習的語言:VAK學習模式與個人學習弧

認識學習風格,是建立個人成長策略的第一步。

VAK學習模式幫助我們辨識出三種主要的學習取向:

  • 視覺型(Visual):透過圖片、圖表、顏色、筆記學習效果最佳。

  • 聽覺型(Auditory):聽講、討論、錄音回放能幫助記憶。

  • 動覺型(Kinesthetic):實作、角色扮演、行動式學習效果最深。

你是否也曾試過:坐在講座中十多分鐘便分心?或在聽講時不自覺畫畫?這些都可能是你內在學習語言的線索。有些人則是動覺型學習者——他們無法長時間靜坐,卻在參與活動、實地操作或走動中記得更多內容。這類弟兄姊妹往往在實踐經驗中學得最快。

我自己也曾深刻經歷這種轉變。

小學時期的我,可算是過目不忘,課堂上聽過一次的內容,大多無需再溫習,便能在考試中名列前茅。然而,升上中學後,面對突如其來的英文教學與資訊量暴增,原來純用耳朵聽課的那套方法忽然失效,成績急轉直下。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與學習無緣。

這種自我懷疑一直延續至大專,以及出來工作,整整廿多年。直到開始進入神學院,當中開濶的學習方法,追求對事物的批判及深入理解,與我內心掙扎多年的信仰問題產生強烈共鳴,我才驚覺:知識開始不再是知識,而是能與我整個信仰生命對話的材料。腦袋彷彿重新啟動,我才明白,原來我是高感受、強整合型的學習者。

艱深的神學概念,正好對應我心靈中的疑問與渴望,那份認識上主的渴求,如同被放開韁繩的野馬,自此在閱讀、默想、對話與實踐中奔馳不已。書本不再是一堆又一堆的資訊,而是引領我遇見上帝的窗口。我從被動學習者,學習轉化做主動學習者。神學、心理學、靈修、故事、語言、文化、歷史,全都開始互相交織,在心靈中建構出一幅更完整的信仰地圖。

三、費曼學習法:你真的懂了嗎?

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他提出了一個簡單卻革命性的學習方法,被稱為費曼學習法(Feynman Technique):

「如果你不能用簡單的話向別人解釋某件事,你就還不夠懂它。」

這句話對我產生極大的衝擊。我第一次接觸這句話,是在跟隨我師父學習教學法的過程中,他提醒我:如果一個人真正明白自己所學,就應該能夠清楚地向任何人說明,無論對方的背景是什麼。

剛神學畢業,我開始嘗試將一些艱澀的神學概念、釋經原則,於講道、小組、主日學介紹給平信徒。可想而知,結果帶來不少反彈,有領袖批評我只為顯出自己懂得很多,根本不懂教學。

在經歷了將近兩年的失敗與反思後,我終於明白:神學院所學的知識,縱然我覺得是多麼具啟發性,我自己必須先消化,才可能轉化為適用於教會場景的教學內容。

真正幫助我突破的,是當我開始明白每位學生特質也有所不同,並嘗試開始因應聽眾程度調整內容。移加後的消化階段,我要面對一班有經驗、有深度的同工和領袖教學時,我必須先問自己:「我是否真正消化了這些內容?是否能活出來?它是否已進入我的信念階段?」似乎能將其活出來、用出來,對「行家」才更有說服力!

這個過程,不單幫我整合過去所學,也讓我開始建立自己教學能力的信心。

教學,不再只是傳遞資訊,而是一次次靈魂的再整理、再確認、再出發的旅程。當中,更是不斷調整內在的心魔(害怕別人批評,認為自己唔惦),以及訓練如何觀察你的教學對象的不同需要的練習。

四、學習動機與學習方式:超越「努力」的迷思

很多父母認為學不好是因為學得不夠勤力,於是壓迫孩子不斷努力讀書,甚至剝奪遊戲與休息時間。但事實上,真正的問題常常不是努力程度,而是方法與動機的錯配。

我從小就懷疑這種「多就會好」的思維。當年不少打機打得最凶的同學,反而成績不錯。他們不是因為遊戲幫助學習,而是因為找到與自己契合的學習方式與節奏。

例如我自己喜歡歷史,後來學習希臘文時,便用歷史語境幫助記憶——將文法詞語置入背景故事中,反而記得更快更牢。這讓我明白,如果能將學習內容轉化為個人熟悉的語言與方法,效果會倍增。這個方法後來也應用在其他領域——當我用敘事與歷史脈絡來整理心理學或靈修素材時,理解力與記憶力都大大提升。

五、整合學習與信仰成長:三個行動步驟

  1. 認識你的學習風格(VAK原理)

    • 你是視覺型?不妨用心智圖、色彩筆記整理講章;

    • 你是聽覺型?用錄音反覆聽講、與人討論加深印象;

    • 你是動覺型?參與事奉、模擬教學、設計活動中學習。

  2. 練習用自己的話說出來(費曼法)

    • 每次學到新內容,嘗試寫下來、講出來、教給別人——這是讓你真正內化的關鍵。

  3. 讓學習進入你的信仰日常

    • 將小習慣變成靈修生活的一部分。

    • 每天默想經文時,不只是「讀」,而是反問自己:

      • 今天這句話,對我有什麼提醒?

      • 我可以如何行出來?

      • 我可以怎樣向孩子/小組員/同事分享這份亮光?

結語:在學習中遇見主

你有否想過,耶穌本身就是一位偉大的老師?祂按著門徒不同的狀況,用比喻、提問、對話、實作訓練他們。祂沒有給門徒一本教材,而是以生命陪伴生命。

如果我們願意認識自己的學習模式、善用學習工具(如VAK與費曼法)、加上真誠的靈修與反思,我們不單會成為更有效的學習者,更會成為讓主能夠塑造的門徒。

因為學習從來不只是為了「懂」,而是為了「像祂」。



李傳道

2025年3月24日星期一

錯誤,信徒的恐懼之源?(第二篇)

第二篇:心理與文化因素:為甚麼我們如此害怕?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從聖經的視角探討了神如何看待信徒的錯誤與失敗。經文反覆啟示我們,神不是尋找完美無瑕的僕人,而是樂意以恩典修復軟弱之人的主。然而,儘管聖經給予我們豐富的盼望,現實中許多信徒——特別是初事奉者——仍對錯誤懷有深深的恐懼。

為什麼會這樣?這篇文章,我們要從心理與文化的角度,進一步剖析這股「怕犯錯」的情緒從何而來。


一、心理因素:錯誤與身份的連結

(1)錯誤不只是行為問題,而是身份焦慮

許多信徒害怕犯錯,並非單純因為後果,而是因為錯誤會動搖他們對自己身份的認知。

  • 「如果我做錯了,是不是代表我不夠屬靈?」

  • 「如果我在帶領中犯錯,是不是說明我根本不配事奉?」

  • 「別人會不會因此否定我整個人?」

心理學指出,人的安全感往往建築在外界對自己的評價之上。當我們將「行為的正確」等同於「存在的價值」,錯誤就不再是一件可以承擔的事,而成了羞恥的來源。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一些極力追求完美的信徒,在面對微小的批評時會感到極度受傷。因為錯誤所挑戰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

(2)羞恥文化與自我防衛

許多來自東亞文化背景的信徒(如華人、韓國人、日本人),成長過程中普遍經歷所謂的「羞恥文化」(shame culture),其中錯誤被視為「失去面子」、「連累家人」或「破壞群體榮譽」。

這種文化背景之下,錯誤很少被視為學習機會,而是必須避免的災難。因此,人在潛意識中學會了:

  • 不要出頭,不要嘗試太多,安全最重要。

  • 最好做別人做過的事,避免冒險。

  • 若錯了,盡量掩蓋、否認或自責,而不是坦承與學習。

這樣的心理習慣,無形中成為信徒生命中極大的捆綁,也使教會難以建立起一個容錯與更新的文化。


二、文化因素:世代觀念與社會變遷

(1)上一代的「穩定文化」:錯誤代表不忠、不成熟

上一代的信徒多成長於強調「穩定、安全、秩序」的社會背景,無論在家庭、學校、職場或教會中,都被教育「不要出錯」才是成熟負責的表現。

這種思維模式深受工業革命與理性主義的影響——

  • 社會像一部機器,每個人是其中的一個零件,只要有錯誤,就可能影響整體運作。

  • 家庭強調聽話與表現,錯誤意味著不聽教、不上進。

  • 教會則有時把錯誤視為屬靈失敗,是「沒有好好禱告」、「沒有倚靠主」的證明。

結果,許多信徒在錯誤中感到羞愧,不敢求助,更不敢公開分享掙扎。他們寧願在無聲中遠離,也不願讓人知道自己「做不好」。

(2)現代社會的對照:年輕一代與「試錯文化」

相反地,今天的年輕一代則在一個科技與創新驅動的世界中長大。他們所處的世界是:

  • 每個 APP、每項設計都允許「版本更新」和「錯誤修正」。

  • 教育強調探索與創新,而非死記與服從。

  • 「個人表達」成為核心價值,「試錯」是必經之路。

他們被鼓勵:做錯了沒關係,重來就好;誠實面對錯誤,比表現得完美更重要。這樣的思維與傳統教會文化形成強烈反差:

「我在公司做錯事,主管會帶我檢討並鼓勵我,但在教會做錯事,卻常常被邊緣化。」

這樣的落差,使不少年輕信徒選擇只參與最低限度的事奉,甚至離開教會,尋找一個能容許自己錯誤與學習的空間。


三、內化的批判聲音:我們心中有個法利賽人

除了外在文化與心理壓力,許多信徒內心深處還住著一個「內化的批評者」——一個無形的聲音,不斷對自己說:

  • 「你不應該這樣。」

  • 「你這樣做會讓神失望。」

  • 「這樣的你,不配服事。」

這個聲音可能來自兒時的管教經驗、信仰群體的標準,甚至來自過往領袖的否定話語。但最終,它在我們裡面變成一個宗教性的「自我審判官」,不斷削弱我們的勇氣與自由。

**耶穌來,並不是要我們終日活在恐懼與控訴之中。**羅馬書 8:1 清楚說明:「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


四、我們可以怎樣回應?

(1)辨識錯誤的恐懼從何而來

我們需要學會安靜下來,問自己幾個問題:

  • 我害怕錯,是怕神不喜悅,還是怕別人批評?

  • 我過去曾否因錯誤而被羞辱或拒絕?

  • 我是否將「完美」視為衡量自己價值的唯一標準?

這些問題不會一次解決,但能幫助我們開始重新對話,與自己的內心,也與神。

(2)創造一種「容錯」的群體文化

教會應該是 願意擁抱真實與不完美的地方,因為這正是福音的大能所在。

  • 領袖可以公開承認自己的過去與掙扎,為群體樹立榜樣。

  • 小組可以設計「錯誤分享環節」,讓大家學習從錯誤中彼此鼓勵。

  • 事奉訓練可以安排「學習中的錯誤」,並由導師引導反思與整理。

若我們願意給予彼此空間犯錯,我們將發現:

教會不再是一個檢查表格的地方,而是一個靈命修復的工場。

(3)操練「恩典式自我對話」

最後,我們需要學會與自己說話,就像神對我們說話一樣。

當我們犯錯時,不是立刻說:「你怎麼又這樣?」 而是說:「主啊,我又軟弱了,但我願意再次依靠你。」

這種內在的轉化,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靈命成熟的必經歷程。


結語:錯誤,是信仰中一種真誠的聲音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看見,害怕錯誤的心態來自多重來源:心理上的身份焦慮、文化上的羞恥結構、世代間的價值差異,甚至是我們內心的宗教性控訴者。

然而,當我們將錯誤視為成長的一部分,而非靈性的失敗,錯誤便不再是阻礙,而是邀請。

讓我們學習以恩典看待自己,也幫助教會成為一個歡迎失誤、擁抱悔改的地方。


下一篇預告:

在這篇中,我們從心理與文化層面理解了錯誤背後的焦慮根源。下一篇,我們將進一步回顧歷史與神學,思考「教會」如何一步步塑造了我們今日這種「怕錯文化」的氛圍。

2025年3月21日星期五

為何信徒需要學習倫理學?

在許多教會中,信徒普遍認為,只要熟讀聖經、學習正確的釋經方法,就足夠應對世界的道德挑戰。然而,這種理解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聖經並非一本倫理學教科書,它並沒有為我們現代世界的所有道德困境提供明確答案。例如,基督徒應如何面對人工智能對勞工市場的影響?基因改造技術是否符合信仰?當社會制度不公義時,基督徒應如何行動?

這些問題不僅涉及經文的解釋,更需要一套成熟的倫理思維去分析和回應。這就是為何信徒不能僅止於讀經,而需要學習倫理學,讓我們能夠以信仰塑造道德判斷,在真實世界中作出合乎基督精神的選擇。


德性倫理:超越規條的道德視野

在倫理學的不同流派中,規則倫理(Rule Ethics)強調遵守固定的道德規條,例如「不可殺人」、「不可偷盜」等;結果倫理(Consequentialism)則衡量行動的結果來決定對錯,例如「這行為是否能帶來最大幸福?」然而,這兩者都有其限制:

1. 規則倫理的侷限:現實世界充滿模糊地帶,單靠規條無法應對。例如,說謊通常是不對的,但若在二戰時期,基督徒為了拯救猶太人而向納粹軍隊說謊,這仍然是不道德的嗎?

2. 結果倫理的風險:這種思維方式可能導致「目的合理化手段」,例如若能拯救100人,是否就能犧牲一個無辜者?

相較之下,德性倫理(Virtue Ethics)則強調「人應當成為怎樣的人」,而不只是「應該做什麼」。這種倫理觀植根於亞里士多德、奧古斯丁、阿奎那等思想家,並在當代由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等人發展出更符合基督信仰的版本。


侯活士的基督教德性倫理

侯活士的基督教倫理學認為,基督徒的道德不應僅僅是「符合某些規條」,而是應該透過信仰群體的塑造,培養出「合乎基督形象的品格」。在《和平的國度》中,他強調:

1. 倫理是門徒訓練的實踐:道德成長不是靠個人努力,而是透過教會群體的塑造。基督徒在教會中透過敬拜、聖禮、彼此相愛的生活來培養德性(Virtues)。

2. 敘事塑造品格:基督徒的道德不是來自抽象原則,而是由聖經的故事來形塑。例如,當我們聆聽耶穌的比喻、默想祂的生平,我們的生命就會自然地被轉化。

3. 非暴力與愛的德性:基督徒倫理的核心不是法律與報應,而是基督的愛與和平。因此,非暴力(Non-violence)不僅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基督徒應該活出的品格。


羅秉祥的道德判斷方法

在《繁星與道德》中,羅秉祥提出道德判斷的幾個核心原則:

1. 辨識事實與道德價值:道德判斷不能僅靠直覺,而要分析所有相關事實,並且理解它們所涉及的價值。例如,在討論貧窮問題時,我們需要考慮經濟結構、政策影響,而不只是簡單地認為「懶惰導致貧窮」。

2. 道德抉擇是多層次的:不是所有決定都能簡單歸類為「對或錯」,有時候選擇之間有灰色地帶,需要權衡輕重。例如,在醫療倫理中,是否應該為一位無法自理的老人選擇安樂死?這涉及人的尊嚴、痛苦程度、家屬負擔等因素,不能簡單地用一條規則來決定。

3. 德性倫理與道德教育:我們的道德判斷不應該只是理性分析,而應該透過習慣的養成,使良善成為一種內在品格。例如,誠實不應該只是「遵守規則」,而應該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倫理學如何幫助我們以信仰回應世界?

學習倫理學不僅僅是為了讓我們在道德問題上「找答案」,更重要的是培養我們的道德想像力(Moral Imagination),讓我們可以在複雜的世界中活出信仰。舉例來說:

 職場倫理:如果你的公司要求你修改數據來欺騙客戶,你應該怎麼辦?僅僅說「聖經說不可撒謊」可能不足夠,因為還涉及團隊合作、職業道德、對上司的順服等問題。德性倫理讓我們思考:「作為基督的門徒,我該如何在這個情境中活出誠實?」

 社會公義:基督徒如何回應貧富懸殊?單靠「關心窮人」的教導可能不足夠,我們需要深入理解結構性貧窮的成因,並尋求可行的解決方案。

 科技倫理:基督徒應如何看待人工智慧、自動化對工作的影響?這不只是關於科技進步,而是關乎人性的尊嚴、社會責任等議題。


結語:倫理學是信仰成熟的關鍵

倫理學不應該被視為一門抽象的哲學,而是信仰的一部分。當我們面對世界的複雜挑戰時,聖經確實提供我們方向,但我們仍需要一套成熟的道德思維去應用這些教導。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學習基督教倫理,特別是德性倫理,讓我們的信仰不只是停留在「知道對錯」,而是成為一種「活出基督樣式」的生命方式。

如果基督徒希望更深刻地在世界中活出信仰,就不能只是「知道聖經的教導」,而是必須學會如何「思考」,如何在不同處境中作出合乎基督精神的選擇。而這正是倫理學能夠帶給我們的寶貴資源。

李傳道

#我也希望未來能在教會教授倫理學的科目。

但難處是,倫理學需要一些基本的邏輯思考根底。

錯誤,信徒的恐懼之源?(第一篇)

第一篇:跨代視角下的教會文化、歷史傳統與事奉焦慮探討

在現代教會中,初進信徒與年輕事奉者常常在滿懷熱忱加入服事行列的同時,感受到來自前輩與既有傳統的各種無形壓力。這種壓力雖然多出於善意、希望新人少走彎路,但卻在不知不覺中建立了一種「錯誤不可接受」的文化氛圍。當歷史、文化、神學與社會結構交織在一起時,這種恐懼便變得越發根深蒂固,甚至影響了整個教會的事奉模式與代際傳承。本文將從多個面向剖析這一現象的形成背景,並試圖找出改變現狀、鼓勵學習與創新的出路。


第一章 初來教會:滿是善意的壓力

許多初進教會的信徒在踏入服事行列時,往往滿懷熱忱、懷抱著對事奉的美好憧憬。然而,他們很快就會發現,身邊的長輩與資深信徒總是以各種「忠言」相告:

 「你要這樣做,不然會出錯。」

 「我們以前都是這樣做的,這樣才不會犯錯。」

 「你不要這樣做,萬一搞砸了,影響會很大!」

這些話語在當下可能讓初事奉者感受到關懷,但隨著重複的灌輸,他們逐漸形成一種錯誤即失敗的認知。每當面臨新的嘗試或創新的可能時,內心深處那股對「犯錯」的恐懼便會油然而生,進而使他們難以勇敢邁出改變舊有模式的第一步。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這種現象並非單純的個人情緒,而是植根於整個教會甚至社會的歷史與文化中。當一個團體長期以來以避免錯誤為榮,任何偏離既定模式的嘗試都可能被視為不成熟或缺乏敬虔,這種思維一旦固化,便容易使事奉變得僵化、缺乏活力。


第二章 為何上一代如此害怕錯誤?

要探討錯誤恐懼的根源,我們必須回顧上一代的成長背景與價值體系,這其中主要有兩大影響因素:

2.1 工業革命、理性主義與「社會螺絲釘」心態

工業革命帶來的現代化進程,使整個社會在生產與管理上強調標準化與精確執行。這一時代的價值觀認為,每個人都如同機械中的一顆螺絲釘,必須嚴格按照既定流程運作。對於企業與政府而言,「不犯錯」代表著效率與穩定,而錯誤則意味著浪費資源、打亂生產線,甚至導致不可挽回的損失。

 制度化與紀律性: 學校與企業均要求人們嚴守規範,並以考試、績效評估等方式強化這一理念。錯誤不僅僅是個人失誤,更被看作是不合格、不盡責的象徵。

 懲罰與獎勵機制: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功往往意味著按部就班,而任何偏離預設軌道的嘗試,都容易引來責罵或懲罰。這種氛圍使得上一代人從小就習得一種「寧可不做,也不要做錯」的心態。

當這種工業化、理性主義的觀念滲入到教會的事奉模式中,長輩們往往會以「經驗」與「傳統」為依據,要求新人必須遵循既定模式,從而使錯誤成為不可觸碰的禁忌。

2.2 中國文化的影響:集體責任與長幼秩序

除了工業革命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同樣在塑造上一代人對錯誤的敏感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傳統華人社會中,個人的行為與整個家族或群體的榮譽緊密相連,一個人的失誤不僅影響自己,更會波及到整個群體。

 集體榮譽與責任: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面子」與群體形象被視為極其重要。任何一個成員的錯誤,都可能被解讀為對整個集體的損害,因此人們更傾向於避免一切可能引起群體尷尬的行為。

 長幼有序與權威性: 傳統的尊師重道觀念,使得長輩的意見擁有不可挑戰的權威性。即使他們的方法可能並非唯一正確,年輕人也往往難以提出質疑或創新,生怕觸犯既定的長幼秩序。

這種文化傳統使得錯誤成為一種集體責任,當一個人犯錯時,不僅自身形象受損,更可能連累整個團體,從而加劇了對錯誤的恐懼心理。


第三章 教會的傳統與敬畏神的焦慮

在教會內部,除了世俗文化與歷史背景的影響外,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便是教會自身的傳統與神學架構。教會歷來強調敬畏神、守法遵規,這在某種程度上固化了對錯誤的極度敏感。

 傳統儀式與教義: 多數教會在禮儀、講道、事奉安排上都有固定的模式與流程,這些看似神聖且不可侵犯的傳統,常常被視為「經驗累積」的結晶。對於新進信徒而言,任何脫離這些既定模式的嘗試,都可能被視為不敬神、不成熟的表現。

 敬畏神的心理: 教會常以經文與實例告誡信徒「要敬畏神」,這種敬畏雖然旨在促使人們保持謙卑與虔誠,但也容易讓信徒將犯錯視為冒犯神明的行為。由此,錯誤不僅僅是世俗意義上的失敗,更被賦予了宗教上的負面意涵,令人對任何可能的失誤都心生恐懼。

 過度強調神的聖潔與權威: 當教會在解釋聖經與傳遞教義時過於強調神的聖潔與不可侵犯時,信徒在服事時自然也會倍感壓力,生怕一旦犯錯便會招致神的譴責或團體的排斥。

總之,教會的傳統與敬畏神的焦慮,使得「錯誤」被賦予了比單純人為失誤更深層次的神學意味。這種情緒不僅加劇了初事奉者的焦慮,也讓整個教會的創新空間大為縮減。


第四章 文化斷層與害怕事奉的年輕一代

隨著時代的變遷,新一代信徒在接受西方教育、科技與全球資訊衝擊下,其價值觀與行事方式與上一代相比出現了顯著轉變。然而,這種轉變同時也加劇了教會內部的文化斷層,成為導致年輕人害怕或甚至逃避傳統事奉的重要原因。

 傳統與現代的撞擊: 舊有的教會模式深植於一套以避免錯誤、強調紀律與守舊的體系中,而年輕一代則更注重個人表達與創新。當新舊觀念發生碰撞時,年輕人往往難以適應那種以「不犯錯」為唯一準則的服事環境。

 代際溝通的隔閡: 長輩們認為多年的實踐累積了寶貴經驗,因而固守傳統;而年輕人則因為接觸到多元文化與現代教育,開始質疑傳統方法是否仍具普遍適用性。這種觀念上的鴻溝,使得年輕人面對既定模式時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進而對參與教會事奉產生畏懼。

 對未來的焦慮: 在資訊爆炸、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年輕人更看重個人成長與自我實現,他們明白試錯乃成功之必經過程。當教會卻以傳統的嚴苛標準來衡量每一次嘗試,年輕人便往往感到:這裡缺乏包容失敗的土壤,他們的創新精神難以發揮。

這種文化斷層的現象,不僅使得許多年輕信徒在服事上感到不被理解,更逐漸演變成一種對傳統教會模式的畏懼心理,甚至促使他們尋求其他更能包容個人創新的事奉平台。


第五章 年輕世代的思維轉變——個人主義與試錯文化

與上一代追求絕對的正確與穩定不同,現代年輕人更注重個人成長與創新。他們認為,錯誤並非終點,而是邁向成熟與成功的必經階段。這種思維轉變表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個人主義與自主學習: 當代年輕人強調自我探索與個人獨立,認為只有在不斷試錯中才能發現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失敗不再被視為恥辱,而是一種寶貴的經驗積累。

 創新與靈活事奉: 科技的普及改變了傳播方式與人際互動模式。相較於傳統需要大量人力與資源的團隊事奉,如今一部手機、一則網路影片就能讓個人產生廣泛影響。這種變革鼓勵年輕人打破陳規,嘗試新事物,即使結果未必完美,也能從中學習與成長。

 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 在一些較為開放、鼓勵創新的團體中,錯誤被視為創新之母。年輕一代認為,只有敢於承認並從錯誤中修正不足,才能真正推動事奉與生命的轉變。這與傳統一味追求「完美無誤」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從而引發新一輪的思維碰撞。

因此,年輕世代在面對教會內部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時,往往會感到掙扎與矛盾:一方面他們渴望在信仰中找到歸屬與指引;另一方面卻又不願被那種對錯誤的極端恐懼所束縛。這樣的心理狀態,促使他們在事奉方式上尋求更多元、靈活與包容的可能性。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我們如何看待「錯誤」?

從以上各章節的探討可知,教會中對於錯誤的恐懼,並非僅僅來自個人能力的不足,而是一個牽涉歷史背景、文化傳統、神學理念與現代社會變革的複雜議題。綜合而言,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尋求解答與出路:

1. 重塑觀念:

由「錯誤=失敗」轉變為「錯誤=學習機會」。教會與信徒應當認識到,每一次試錯都是靈命成長的重要契機,唯有在承認不足與改正錯誤中,才能迎來真正的突破。

2. 促進跨代溝通:

教會領袖需要主動搭起溝通的橋樑,既尊重長輩們多年累積的經驗,又應接納年輕人對創新與個性發展的追求。透過討論、工作坊或共同實踐活動,讓不同世代能夠彼此理解、互補長短。

3. 寬容與包容的事奉文化:

建立一個既有紀律又容許失誤的環境,讓新人敢於嘗試、敢於挑戰傳統。這不僅需要神學上的再思考,更要求在實際操作中,能夠對每一次嘗試給予正面的回饋與必要的支持。

4. 回歸核心信仰:

教會的根本不在於固守傳統的儀式,而在於對神真實關係的追求。當我們把重點放在建立與神之間活潑的互動,而非過分拘泥於形式,錯誤便不再是一種恐懼,而是一個與神同行、成長成熟的過程。

5. 創新與學習並重:

面對科技與全球資訊時代的挑戰,信徒應該積極吸納新知,並將之與傳統智慧相結合。只有在不斷學習與實踐中,我們才能打破僵化模式,為教會帶來更多元、更具活力的事奉模式。

總結來看,教會中對錯誤的恐懼既有歷史與文化的痕跡,也反映了現代信徒在傳統與創新之間的矛盾心態。若能從根本上轉變觀念,既尊重傳統又包容試錯,我們便能創造一個更能激發個人潛能與團體活力的事奉環境。未來,期盼各代信徒能夠攜手合作,共同尋求在敬虔中不失創新的平衡點,讓錯誤成為信仰旅程中的催化劑,而非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李傳道

2025年3月19日星期三

從歸屬到成長——委身基督的第一步 (信仰101)

引言:你屬於哪裡?

你是否曾經站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感覺自己像個局外人?無論是在一個新的工作場合、一個社交聚會,甚至是進入教會,這種「不確定自己是否屬於這裡」的感覺,可能讓人產生抗拒,也可能讓人渴望找到真正的歸屬。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找到一個能夠接納自己、關心自己,並與自己一起成長的地方。而對基督徒來說,這個「家」就是教會。但問題是:「為什麼我要加入教會?」、「單單信耶穌,不加入教會不行嗎?」這些問題不只是現代信徒的困惑,也是許多初信者遲遲無法委身於教會的原因。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索「歸屬」在信仰中的意義,並思考如何從「參與」走向「委身」,讓信仰成為我們生命真正的根基。


一、為什麼歸屬於教會如此重要?

在當今社會,個人主義盛行,人們習慣於獨立思考、獨立生活,甚至連信仰也想保持「個人化」。許多基督徒說:「我愛耶穌,但我不喜歡教會。」然而,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我們每個信徒都是這身體上的肢體(哥林多前書 12:27)。

1. 教會是神的家

聖經說:「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以弗所書 2:19)

成為基督徒不只是個人與神的關係,而是進入神的家庭。信仰不是獨立的修行,而是在群體中彼此建立、互相扶持。如果沒有歸屬於教會,我們就像一片浮萍,沒有根基,無法真正成長。

2.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

「身子原不是一個肢體,乃是許多肢體……若耳對眼說:『我不屬乎身子,』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哥林多前書 12:14,16)

每個基督徒在教會中都有獨特的位置和角色,不只是信仰的旁觀者,而是這個屬靈群體的一部分。單獨的基督徒就像身體的一部分被切割下來,失去原本的功能,也失去生命的連結。

3. 教會是世界的希望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得前書 2:9)

教會不只是個人的避風港,更是向世界見證神的愛的燈塔。如果我們只單獨信耶穌,而不委身於教會,福音的使命便難以完全實現。

4. 在磨合中成長

然而,教會不只是一個理想的避風港,更是一個讓我們學習愛、寬恕和成長的地方。**因著我們各人的性情、背景和經歷不同,神讓我們在彼此共處、互相磨合與激勵中成長。**這不總是容易的,因為我們會遇見個性相異的人,甚至可能經歷衝突或誤解。然而,這正是神塑造我們生命的重要方式。

「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也是如此。」(箴言 27:17)

**有時候,我們會因人際關係的挑戰而感到挫折,甚至想要離開教會,但信仰的成長不是逃避困難,而是學習如何在挑戰中被神塑造。**若我們每次遇到困難就輕言放棄,我們就失去了學習寬恕、忍耐和愛的機會。真正的成長,往往是在我們選擇留下來、選擇面對關係中的困難時發生的。


二、從「參與」到「歸屬」——委身的第一步

既然歸屬於教會這麼重要,為什麼有些基督徒還是遲遲不願加入教會呢?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人們害怕「委身」。現代人習慣保持選擇的自由,擔心一旦正式成為教會的會友,就需要承擔更多責任。然而,真正的屬靈成長,始於委身。

委身的具體表現

歸屬於教會不只是口頭承諾,而是透過以下行動表達:

1. 受洗——公開承認信仰,象徵我們與基督聯合,也象徵我們成為教會的一部分(馬太福音 28:19-20)。

2. 加入教會——正式成為會友,代表我們願意委身於這個屬靈的家。

3. 參與小組或團契——在小組中彼此建立關係,使信仰不只是星期天的聚會,而是每日生活的一部分。


三、從歸屬到成長——委身帶來的改變

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 10:10)

許多基督徒的信仰停滯不前,正是因為缺乏「委身」的行動。當我們真正委身於教會,我們的屬靈生命將經歷以下改變:

1. 信仰變得穩固

屬靈生命需要根基,而教會就是我們信仰的根基之一。在小組和團契的互動中,我們學習如何面對試煉、如何運用聖經真理,讓信仰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2. 生命變得更有方向

許多人信主後,仍然感到迷惘,不知道人生的目標是什麼。然而,當我們委身於教會,參與服事並學習神的話語,我們將發現神對我們的呼召,並找到屬靈生命的方向

3. 與神的關係更深

當我們委身於教會,經常與弟兄姊妹一同敬拜、禱告,我們的靈命也會更深刻地成長。我們開始經歷神的帶領與祝福,並在困難中更有信心。


結語:你的下一步是什麼?

如果你還沒有正式加入教會,或者你仍在信仰的邊緣徘徊,現在就是你行動的時刻。

 你願意從「參與」進入「歸屬」嗎?

 你願意讓信仰不只是個人與神的關係,而是與一個屬靈家庭同行嗎?

這條路或許需要付上代價,但耶穌應許:「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 28:20)

願你在這條成長的旅程中,經歷神豐盛的恩典,並在祂的家中找到真正的歸屬!

李傳道

約瑟:經歷與使命——神如何使用你的故事成就祂的計劃

人生的經歷,有時像是一條無法預測的曲線,起伏跌宕,充滿未知。我們或許不明白某些事情為何發生,但當我們回望時,會發現每一段經歷都可能在神的計劃中有其位置。約瑟的生命就是這樣的故事:一個曾被出賣、受冤枉、坐監的年輕人,最終卻成為埃及的宰相。他的一生讓我們看見,神如何使用我們的過去,塑造我們的未來。


經歷的開始:被出賣與孤立

約瑟從小就與兄弟們不同。他是父親雅各特別寵愛的兒子(創世記37:3),這份特殊的待遇,讓他的兄弟們滿心嫉妒。當他開始做夢,夢見自己被高舉時,這份嫉妒便轉變為敵意(創世記37:5-11)。

然後,人生的突變來得毫無預警。 兄弟們將他賣給以實瑪利人(創世記37:28),他從父親的膝下,被帶往遙遠的埃及,成為奴隸。對約瑟來說,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旅程,而是身份與自由的徹底剝奪。他原本擁有的一切,瞬間化為烏有。

這是一場深刻的試煉——與家人分離、被至親背叛、被賣為奴。但他不知道的是,這一切將成為他成長的重要養分,為未來的使命預備道路。


經歷的磨練:不公與低谷

在波提乏的家中,約瑟再次展現他的忠心與才能,被提升為管家(創世記39:2-6)。但這段短暫的順境,並沒有維持太久。波提乏的妻子因得不到他的回應,便誣陷他,使他含冤入獄(創世記39:7-20)。

奴隸已是低谷,監獄更像是無底深淵。 約瑟本可以選擇放棄,沉溺在自憐與怨恨中,但他沒有。他選擇在黑暗中堅持自己的信仰,並且持續忠心。他管理獄中的事務(創世記39:21-23),甚至在獄中為酒政與膳長解夢(創世記40:5-22)。然而,即使他的解夢應驗,酒政卻忘了他,使他在監牢裡多等了兩年(創世記40:23)。

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為他並不知道,自己的故事將如何發展。但神的手一直沒有離開,這些經歷正在塑造他的成熟度與領導力,為未來的機會做好準備。


經歷的轉折:恩典與饒恕

兩年後,法老做了一個無人能解的夢(創世記41:1-8)。這時,酒政才想起約瑟,並向法老推薦他(創世記41:9-14)。約瑟不僅成功解釋了法老的夢,還提出應對的方法(創世記41:25-36)。這次機會,讓他從囚犯一躍成為宰相(創世記41:39-41)。

如果人生的故事停在這裡,這已經是一個令人驚嘆的逆轉。然而,真正的挑戰在後頭。饑荒來臨,約瑟的兄弟們來到埃及求糧,卻沒有認出眼前這位統治者正是他們曾經出賣的弟弟(創世記42:6-8)。

面對這些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約瑟沒有立刻揭露身份,而是用智慧試探他們的心(創世記42:9-25)。當他最終向兄弟們表明身份時,他沒有選擇報復,而是選擇了饒恕:「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創世記50:20)

這句話,不只是約瑟生命的總結,更是神如何使用我們經歷的最佳例證。我們可能看不見現在的傷痛有何意義,但在神的計劃中,它們可能正成為未來的祝福。


經歷與我們的生命

約瑟的旅程讓我們看見,每段經歷都可能成為神計劃的一部分。那些我們無法理解的傷痛與困難,可能正是在塑造我們,為更大的使命做準備。

思考一下:

 你是否曾經歷一些讓你感到困惑或痛苦的事情,卻在後來看到它的意義?

 你的過去是否影響了你的信仰、價值觀,甚至今天的選擇?

 你願意相信,神正在使用你的經歷,帶領你走向一個你現在還看不見的未來嗎?


結語:讓經歷成為祝福

約瑟的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故事,而是一段跌宕起伏、充滿意外與挑戰的旅程。然而,他沒有讓這些經歷成為苦毒的來源,而是選擇信靠神,讓它們成為他人得祝福的途徑。

我們無法選擇生命的起點,也無法預測未來的方向,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回應當下的處境。我們的經歷,無論是高山或低谷,當交在神手中時,都能成為建造我們生命的重要一部分,甚至成為他人生命中的祝福。

李傳道

靈修基本功:讓靈修成為日常——超越例行公事,進入與上主的親密同行

 例行公事的靈修 vs. 真正的與上主同行

許多基督徒對靈修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一種固定模式:每天早晨花15分鐘,聽一首詩歌、讀一段經文,然後向上主祈禱。然而,這種模式有時會淪為例行公事,就像完成每日該交的「屬靈功課」一樣。我們讀過經文後,往往難以記住內容,心靈也未必真正被觸動,這樣的靈修往往難以帶來深層的生命改變。

靈修,不應該只是一種時間上的安排,而應該是一種與上主互動的方式,一種讓信仰滲透到生活每一刻的態度。真正的靈修,是在一天的種種時刻中,持續意識到上主的臨在,與祂建立真實的連結,並讓這份連結塑造我們的思想、行為和生命。


靈修的關鍵:在日常生活中意識上主的臨在

這與依納爵靈修中的**「意識省察」(Examen)**有相似之處——靈修不僅是我們主動尋找上主,更是察覺祂如何在我們的生命中不斷行動。上主不是只在我們拿起聖經的時候才臨在,而是在每個時刻都在對我們說話,只是我們是否有意識到祂的聲音。

那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察覺上主的臨在」呢?以下是幾個實踐方式:

1. 在開車或通勤時默想經文

 早晨讀經後,不只是當下領受,而是在開車、搭車的路上,回想剛剛所讀的內容,思考它如何應用在今天的挑戰中。例如,當我們讀到「要愛你的鄰舍」,可以思考今天有哪些機會活出這個教導?

2. 在工作或家務中與上主對話

 靈修不一定要是安靜的環境才能發生,在工作的間隙、做家務時,也可以短暫地向上主說話。例如,在煮飯時,為家人禱告;在整理家務時,感謝上主賜給我們家庭的溫暖。

3. 在散步時默觀上主的創造

 靈修不只限於閱讀或禱告,當我們散步時,可以觀察周圍的樹木、天空、花草,感受上主的創造之美。大自然的和諧本身就是上主對我們說話的一種方式——我們是否願意停下來,讓自己的心靈進入安靜,體會祂的臨在?

4. 在與人互動中發現上主的心意

 上主也透過人際關係對我們說話。當我們與家人、同事、朋友相處時,可以留意自己的情緒變化,反思哪些時刻我們活出了基督的愛,哪些時刻需要更多的恩典來改變我們的態度。

5. 在一天結束時,回顧上主如何同行

 這是依納爵「意識省察」的一個核心實踐:在一天的結束時,回顧今天發生的事,看看上主在哪些時刻對我們說話,在哪些地方呼召我們成長。例如:

 今天有哪些時刻我感受到上主的愛?

 今天有沒有哪句話、哪個人或哪個事件讓我意識到上主的同在?

 今天我在哪些事情上回應了上主的帶領?又在哪些事情上忽略了祂?

這樣的回顧不是要讓我們自責,而是幫助我們在明天更敏銳於上主的引導,讓靈修不只是短暫的時刻,而是持續的生命歷程。


靈修,不只是頭腦上的認知,而是心靈的互動

許多基督徒靈修時,習慣只用理性去思考,但真正的靈修應該包含我們的理性、情感和意志。這與依納爵靈修的觀點一致:上主不只是透過經文或教義對我們說話,祂也透過我們的情感、渴望、內心的波動來引導我們。

1. 內心的感動:上主的聲音往往透過情感顯現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某句經文突然深深觸動你,帶來安慰或挑戰?某個人的一句話讓你感受到上主的愛?這些不是偶然,而是上主透過內心的感動來與你對話。

2. 內在的對話:讓自己真實地向上主表達

 靈修不只是聽,更是一種「與上主的互動」。許多時候,我們的禱告過於拘謹,只說我們「應該說」的話,而不是「真正想說」的話。然而,聖經中的信徒,如詩篇的作者、約伯、先知耶利米,都是直接向上主傾訴內心的困惑、憤怒、喜樂或悲傷。這樣的禱告才是真實的靈修,因為它建立了一種「心對心」的關係。

3. 透過事件察覺上主的動工

 有時候,上主的聲音不僅僅來自內心的感動,也來自我們的外在環境。例如,你剛剛禱告求智慧,沒多久某個朋友正好分享了一句話,讓你得到啟發;或者,你原本不想做某件事,但某個突發的事件讓你不得不去做,而這件事反而成了你生命的轉捩點。這些看似巧合的事,其實常常是上主在我們生活中的微妙帶領。


靈修的轉變:從「做」到「活」

當我們開始意識到上主的臨在,靈修就不再是「要完成的事」,而是一種「與上主同行的方式」。這種轉變,正如賴特在《信主了,然後呢?》中提到的:信仰不是一種附加的義務,而是一種新生命的展現。當我們真的開始活出這樣的靈修,我們會發現:

 我們不再害怕改變,因為我們知道上主在帶領我們成長;

 我們的生命開始被塑造,因為我們不只是頭腦接受,而是讓上主的話語進入內心,影響我們的選擇和行動;

 我們的禱告變得更加自然,不再是背誦,而是真正的與上主對話;

 我們開始在生活中看到上主的作為,即使是在最平凡的時刻。

這樣的靈修,才是一種真實的屬靈旅程,讓我們的生命與信仰緊密結合,不再是「例行公事」,而是「心靈的轉變」,是「與上主同行的生活」。


結語:靈修,不只是安靜時刻,而是與上主同在的生命

當我們重新定義靈修,它就不再是單單15分鐘的「打卡」,而是一種「讓上主進入我們整個生命」的方式。這不是額外的負擔,而是讓我們的生命更豐富、更真實的旅程。

你願意開始這樣的靈修嗎?從今天起,嘗試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察覺上主的臨在,讓靈修成為真正的「與上主同行」。

李傳道

文章觀點有些參考自《信主了,然後呢?》此書

靈修分享 - 心如明鏡——從評價他人看自己的生命

心如明鏡——從評價他人看自己的生命
A Heart Like a Mirror – Seeing Others, Reflecting Ourselves

1.詩歌 | Worship Song

“Open the Eyes of My Heart” – Paul Baloche

This song is a prayer asking God to open the eyes of our hearts so that we may see His glory and, in turn, see others as He does—with love and grace. Often, our hearts are clouded by judgment and criticism, but when we allow God to change our perspective, we begin to reflect His love instead of our biases.

這首詩歌是一首祈求神開啟我們心眼的禱告,讓我們能夠看見祂的榮耀,並以祂的眼光看待他人——帶著愛與恩典。許多時候,我們的心被論斷和批評蒙蔽,但當我們讓神改變我們的眼光,我們就能反映祂的愛,而不是我們的偏見。

Lyrics | 歌詞

Verse:

Open the eyes of my heart, Lord

Open the eyes of my heart

I want to see You

I want to see You

 

Chorus:

To see You high and lifted up

Shining in the light of Your glory

Pour out Your power and love

As we sing holy, holy, holy

 

Bridge:

Holy, holy, holy

Holy, holy, holy

Holy, holy, holy

I want to see You

 

 

2. 主題經文 | Key Scripture

馬太福音 7:1-5 | Matthew 7:1-5

English (NIV):

1. Do not judge, or you too will be judged.

2. For in the same way you judge others, you will be judged, and with the measure you use, it will be measured to you.

3. Why do you look at the speck of sawdust in your brother’s eye and pay no attention to the plank in your own eye?

4. How can you say to your brother, ‘Let me take the speck out of your eye,’ when all the time there is a plank in your own eye?

5. You hypocrite, first take the plank out of your own eye, and then you will see clearly to remove the speck from your brother’s eye.

中文(和合本):

1.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2. 「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

3. 「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4. 「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5. 「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3. 默想分享 | Reflection

Our hearts are like mirrors—how we judge others reflects what is inside us. If we often see others with a critical eye, it may reveal pride, dissatisfaction, or insecurity within ourselves. But if we view others with grace and compassion, it shows that we live in God’s love.

我們的心就像一面鏡子,如何評價別人,其實反映了我們內在的世界。如果我們習慣用挑剔的眼光看人,可能我們的心早已充滿驕傲、不滿,甚至不安全感;但若我們能以恩典和憐憫待人,則顯示我們活在神的愛中。

 

Before correcting others, we must first examine ourselves. Are we blind to our own flaws while pointing out the faults of others?

在指責別人之前,我們應該先審視自己。我們是否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卻總是放大別人的過錯?

 

If our hearts are clouded with pride, we will never see others clearly. Only when we humble ourselves and allow God’s Word to reveal our own blind spots can we truly help others.

如果我們的內心充滿驕傲,就無法清楚地看待別人。唯有當我們謙卑下來,讓神的話語光照我們內心的盲點,我們才能真正幫助他人。

 

When we pray “Open the eyes of my heart, Lord,” we are not only asking to see God’s glory but also to see others through His eyes. Only then can our hearts become a clear mirror, reflecting Christ’s love instead of our own biases.

當我們禱告**「主啊,求祢開我心眼」**,我們不僅是在求神讓我們看見祂的榮耀,也是在求祂讓我們能以基督的眼光來看世界、看我們自己、看他人。唯有當我們的心真正被神光照,鏡子才會清晰,映照出基督的形象,而非我們自己的偏見。



4. 反思問題 | Reflection Questions

1. Who have I recently judged or criticized? What does this reveal about my own heart?

最近我對誰的言行產生了負面的評價?這是否反映了我內心的某種狀態?

2. Do I hold others to a higher standard than I hold myself? How can I learn to judge with fairness and mercy?

我是否常用雙重標準看待自己與他人?我如何能更公平、憐憫地評價別人?

3. If God wants to change one of my perspectives today, what would it be? How can I pray for His eyes to see others differently?

若今天神要我改變一個對人的看法,我願意從哪方面開始?我願意求神賜我怎樣的眼光?


李傳道

 

對錯與恩典:超越律法的生命之道

在信仰旅程中,我們常面對一個張力:對與錯的界線,與恩典的無限。基督徒是否應該單純遵循對與錯的標準?或是我們應該活在恩典之中,而不是執著於律法?這是一個不斷影響我們信仰生活的核心問題。

還記得我還10年前我還是教會執事時,還經常堅持要在教會執行紀律,不可讓錯誤延續下去。到現在,我作為傳道人,已是回頭百年新了。

湯姆·賴特(N.T. Wright)在《信主了,然後呢?》(After You Believe)一書中提醒我們,基督徒的生命不只是關乎「對與錯」,而是關乎「成為怎樣的人」。信仰不是只停留在行為規範,而是透過恩典與聖靈的塑造,培養出基督樣式的品格(Character)。這為我們思考對錯與恩典的張力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然而,除了對錯與恩典的問題,我們還需要問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我們是否只用「結果」來判斷對錯,而忽略了「過程」的重要性? 上帝看重的是人成長的旅程,但人往往習慣於以結果來定性事情。這種習慣不僅影響我們的屬靈觀念,也影響我們對他人信仰生命的看法。

一、對錯的標準:律法的界線

從舊約到新約,對與錯的概念一直是信仰的重要部分。摩西律法清楚地規範了以色列人應該如何行事,明確界定哪些是罪,哪些是義。例如:

 「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出埃及記 20:13-16)

 「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利未記 19:2)

然而,我們是否只是單純地用這些標準來評價自己和別人?我們是否容易忽略了一個人的成長歷程,只根據某一個時刻的行為來定義他?

當一位母親看到孩子整天打機或拍拖,可能會認為這是不應該的行為,必須馬上糾正。但她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年輕時也曾經沉迷於自己的興趣,或者忙於社交生活,只是當時沒有電玩。又或者,一個長者看到年輕人容易受情色試探,就嚴厲批評他們,卻忽略了青春期的生理變化,導致這個年紀的年輕人特別容易受誘惑。這種「用自己的標準衡量別人」的心態,正是耶穌所提醒我們要小心的: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馬太福音 7:1)

真正的信仰成長,不是透過指責他人的錯誤來建立的,而是透過理解和陪伴,幫助對方走向成熟。

二、律法的限制與人的軟弱

保羅在羅馬書中指出律法的局限:

 「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羅馬書 3:20)

 「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馬書 7:18)

律法能夠指出罪,但它不能改變人的心。即使我們知道什麼是對的,仍然會軟弱跌倒,這正是人性的現實。如果信仰只停留在對錯的框架內,我們終究會發現自己無法靠行為稱義。

賴特提醒我們,信仰不是一個「達標」的過程,而是一個「被塑造」的過程。我們不應該單純關注某人是否犯錯,而是要問:這個人在神的手中,是否正在被塑造?

如果我們只關注某人現在的錯誤,而忽略了他在成長的過程,那麼我們就可能像那些只在意「結果」的人,而非與神同行的人。

三、恩典超越對錯

耶穌來到世上,帶來的不僅是律法的延續,更是恩典的彰顯。當法利賽人帶著一個行淫的婦人到耶穌面前,想用摩西律法來定她的罪時,耶穌的回應出人意表:

 「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約翰福音 8:7)

這句話不僅揭示了人的罪性,也彰顯了恩典的本質。律法可以定她的罪,但耶穌選擇給她新的機會。祂沒有否定律法的公義,卻透過恩典讓她得著自由,並勉勵她:「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翰福音 8:11)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就可以忽略對錯?當然不是。耶穌沒有說罪無所謂,而是讓這位婦人有改變的機會。神看重的不是她「是否犯了錯」,而是她之後如何回應神的恩典。

四、如何活出恩典?

1. 學習用神的眼光看人,看重人的成長過程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馬書 8:28)
 當我們看到某位信徒軟弱,不要急於定罪,而要陪伴他走向成長。

2. 避免比較心態,不要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他人

 「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加拉太書 6:5)
 事奉、釋經、屬靈生命的道路不同,不是所有人都在同一階段。

3. 以恩典對待自己與他人

 「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加福音 6:31)

結論:成長比結果更重要

對與錯的界線幫助我們認識神的聖潔,而恩典則讓我們在愛中成長。神不是只看我們是否合格,而是看我們是否願意讓祂塑造我們的生命。願我們都能學習用神的眼光看人,看重成長過程,而不只是結果。

李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