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ige Punkte gilt es zu beachten Brazilian Studio

2025年9月28日星期日

《在張力中被塑造》—〈哥林多前書〉牧靈反思系列:第八篇-〈在呼召裡安然站立〉

 在呼召裡安然站立  經文:哥林多前書 7:1–40


《在張力中被塑造》牧靈反思系列

引言:在婚姻與獨身的兩極之間

哥林多人曾問保羅:「男不近女倒好。」(7:1)這句話背後,其實不只是道德困惑,而是一種文化與屬靈的拉扯。

一方面,希臘哲學推崇禁慾,把身體和性看作低下、不潔;另一方面,哥林多卻因放縱而聞名,甚至把性交易和宗教敬拜連在一起。信徒就在這張力中,迷惘地尋找方向。

弟兄姊妹,今天我們也不是一樣嗎?

我們有時候把婚姻看得過重,彷彿「成家」才是完整的人生;有時候又把婚姻看得太輕,把它當作隨時可解約的契約。單身的人因此覺得自己缺少了什麼,已婚的人卻常常也感到不滿足。

保羅卻提醒我們:無論處於什麼狀態,重點不是改變環境,而是在呼召裡安然站立

一、婚姻:盟約裡的彼此尊榮(7:1–7)

「丈夫當用合宜之分待妻子,妻子待丈夫也要如此。」(7:3)這句話裡的「合宜之分」(ὀφειλή, opheilē),其實就是「應盡的責任」。保羅在這裡挑戰當時的父權文化──婚姻不是單方面的要求,而是彼此的委身。

或許今天,你在婚姻裡正感到疲憊,甚至覺得自己在付出卻沒得到回應。但經文提醒我們:婚姻不是忍耐的戰場,而是愛的盟約,是兩個人互相尊榮、彼此照顧的生命同行。

二、獨身:自由裡的專注事奉(7:8–9, 25–35)

保羅也尊重獨身,甚至說:「像我這樣安常就好。」(7:8)在他看來,獨身不是缺陷,而是一種自由──少了婚姻的掛慮,卻多了專心事奉的空間。

今天的教會,卻常常無意間邊緣化單身的弟兄姊妹,好像沒有成家就不算「完整」。但保羅的眼光不一樣:婚姻是呼召,獨身也是呼召。真正的問題不是「我結婚了嗎?」而是「我在呼召裡忠心嗎?」

也許你正在婚姻裡;也許你仍在單身;但神看重的,是你是否在這份身份中,把生命獻上給祂。

三、離婚:信仰張力下的牧養智慧(7:10–16)

對於婚姻裡的掙扎,保羅也沒有迴避。他提醒信徒要珍惜婚姻的盟約,但若是不信的一方執意要離去,就「由他去吧。」(7:15)

這不是鼓勵離婚,而是牧養的智慧:婚姻不該成為律法的枷鎖。對於那些經歷破碎的人,保羅並不是要定罪,而是告訴我們──即使在裂縫中,神仍然同在。

也許今天你正背負著一段關係的傷痕。請記得,神的恩典不是因你「是否成功/達標」才臨到,而是在你最軟弱時,祂依然呼喚你回到祂的懷抱。

四、核心原則:留在神所召之處(7:17–24)

這是全章的中心。保羅三次重複說:「只要照主所分給各人的,和神所召各人的而行。」(7:17, 20, 24)

換句話說,你的身份──單身或已婚、自由人或奴僕──都不是最終的定義。最重要的是:你在基督裡已經蒙召。而這份呼召,能夠賦予你在當下處境中的意義。

呼召不是要你消極忍受,而是要你積極尋找,如何在「今天的我」這個身份裡,榮耀祂。

五、在現況中榮耀基督

婚姻不是救恩,單身也不是缺陷。保羅要我們明白,神呼召的重點,不是改變環境,而是忠於呼召。

也許,你的生命此刻仍然有未解的張力。但請記得:基督看重的不是你的身份狀態,而是你在祂裡面忠心的回應。

反思問題:

  1. 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婚姻或單身身份?是壓力,還是呼召?

  2. 你是否曾用世俗的眼光(結婚、生子、成就)衡量自己或他人的價值?

  3. 在你目前的處境中,你能做出哪一個具體的改變來榮耀基督?

默想禱文:

主啊,祢呼召我,

不是因為我的婚姻或單身身份,

而是因為我在祢裡面。


求祢幫助我,

在婚姻中學習彼此尊榮,

在單身中活出專注與自由。

當我經歷破碎,讓我在祢裡面得著醫治。


無論處境如何,

願我都在祢的呼召裡安然站立,

忠心榮耀祢的名。

阿們。

Antony傳道


註腳:

  1. Craig S. Keener, The IVP Bible Background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 (Downers Grove: IVP Academic, 1993), 467–468.

  2. Joseph A. Fitzmyer, First Corinthians: A New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Anchor Yale Bible 32;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269–272.

  3. Kenneth E. Bailey, Paul Through Mediterranean Eyes: Cultural Studies in 1 Corinthians (Downers Grove: IVP Academic, 2011), 201–206.

2025年9月23日星期二

簡單導讀:《Intergenerational Christian Formation》

跨代信仰塑造的根基──走進真正的「家」教會


導讀:《Intergenerational Christian Formation》

部分一(Part 1: Foundations)根基:為何我們失去了彼此?

1.0 導言:我們何以失去了彼此?

在許多教會,我們為了「有效率」「配搭年齡層需要」而細分了各群體……然而分齡制度也築起牆,使世代漸行漸遠。第一部分提醒:真正的教會是跨代相連的屬靈家庭──彼此扶持、彼此學習、彼此見證;這是一種回歸以神為中心的信仰文化,而非僅是組織策略。

1.1 教會的根本召命:跨代相連(原書在 Part 2 論述聖經與神學基礎,本文則將其提前至 Part 1,因為在教會牧養脈絡中,我們需要先看見跨代信仰塑造的神學召命,再談實踐策略。

(1)聖經全景:申6、徒2、林前12呈現「代代相連的信仰共同體」。

(2)神學基礎:

  • 基於創造本意:人被造於家庭與群體中。(可參看教會的《家庭與信仰》主日學)

  • 源自耶穌實踐:關懷孩童、醫治長者、召聚多元群體。

  • 延伸聖靈工作:兒女說預言、少年見異象、老年做異夢。

    (3)牧養反思:我們仍以工業化教育制度設計牧養#,還是回到「關係」為核心的塑造?

  • #有些教會在設計牧養或教導方式時,不知不覺地套用了 工業化時代學校教育的模式,而不是以聖經中的「家庭與群體」為藍本。

1.2 跨代文化的三大要素

(1)Presence 在場與同在:各世代出現在彼此生命中;不只是「照顧」而是「同行」。

(2)Participation 參與與貢獻:人人都是身體的一部分;兒童敬拜、青年關顧、長者被激勵。

(3)Mutuality 互惠與同行:非單向教導,而是彼此祝福與補足。

→ 指向:跨代塑造不是節目微調,而是文化轉向。

1.3 當代教會的挑戰與盲點

(1)年齡分工造成代際斷裂。

(2)信仰傳承外判化:父母、教會過度依賴課程而非群體。

(3)成長偏知識與活動,忽略生活場景中的見證與同行。

→ 呼籲:教會要成為「家」,不是宗教超市。

1.4 為何需要重拾跨代塑造?

(1)研究所見:留在信仰群體的年輕人多與他代有真實關係。

(2)Sticky Faith 原則:一位青年若擁有約五位跨齡成年同行者,其信仰穩定度大幅提升。

(3)長者於跨代群體中更有生命感與歸屬。

→ 結論:這不只是為了下一代,更是為了整體教會的現在與未來。

1.5 牧養反思:我們能否重新成為一個家?

(1)講道與聚會是否預留世代交會空間?

(2)是否給孩童與長者「貢獻」而非只「被服事」的機會?

(3)是否營造「互相需要、彼此學習」的文化?

1.6 結語:從分裂回歸連結,從制度回歸生命

Part 1 核心訊息跨代不是策略,而是一種悔改──從分齡與效率至上的事工邏輯,回到教會本相。「世人因此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是因你們彼此相愛」(約13:35)。

#跨代牧養並不等於把所有人集合在同一個活動或同一個空間。若只是坐在一起,卻沒有彼此的互動、學習、關係的建立,那並不是真正的 intergenerational formation。

核心意思是:

  • 跨代 ≠ 大雜燴活動

  • 跨代 = intentional(有意圖的)連結與塑造

  • 關鍵在於 presence, participation, mutuality 三要素(在 Part 1, Chapter 3 裡展開)。


部分二(Part 2: Practices & Spaces)塑造成為「場域」:跨代共融的現場

2.0 導言:理念必須成為場域

若只停留於理論,無法實現「全教會一起成長」的異象。第二部分聚焦如何構建「塑造的場域」

2.1 核心觀念:教會是「跨代塑造的生態系統」

每次敬拜、聚餐、遊戲、討論,都是神塑造生命的地方;而這個塑造要跨代發生。

2.2 四大面向的實踐轉化

(1)人際結構:小組/家庭/團契轉為混齡結構。

(2)空間設計:教堂/家居/公共空間重新定義以容納跨代共處。

(3)教育內容:主日學與裝備材料更新為可跨代共學。

(4)節期與活動:將教會年曆轉化為跨代連結的節奏。

2.3 問題引導:如何設計真正跨代的空間?

– 敬拜是否讓所有年齡參與且被尊重?(參與不是重點

– 小組是否打破年齡壁壘、促進互學?

– 空間是否讓孩子、長者、成人皆有歸屬?

– 是否願意拆解「世代分隔」的慣性?

2.4 結語:一場「場域更新」的靈命旅程

跨代塑造不是加活動,而是改文化;當我們重設空間(實體、心靈、結構),就為聖靈預備工場。


部分三(Part 3: Ministry Applications)實踐:教學、事工、敬拜

3.0 導言:強調「經歷共享」勝於「資訊傳遞」

3.1 教學實踐(Teaching Practices)

目標:建立跨代學習社群。

實例:

(1)主日學加入混齡單元。

(2)故事分享為核心的小組教學。

(3)「跨代導師」關係取代單向灌輸。

3.2 事工實踐(Ministry Practices)

目標:在共同服事中經歷神。

實例:

(1)全家短宣/社區服務。

(2)年長與青少年配對同工。

(3)代際事奉小隊承擔一堂崇拜或一段週期。

3.3 敬拜實踐(Worship Practices)

目標:讓每一代成為參與者,而非觀眾。

實例:

(1)每月一次代際主日(兒童禱告、長者讀經、青少年領詩)。

(2)設「代際見證」時段(如父子同台見證)。

(3)重新設計座位與流程,使家庭能同坐敬拜。

3.4 屬靈核心觀念(Spiritual Anchor)

外在行動 → 內在轉化 → 屬靈意義

(1)一起學習 → 由「教」轉為「同行」 → 群體記憶傳承

(2)一起事奉 → 由「效率」轉為「關係」 → 成為神家一分子

(3)一起敬拜 → 由「觀眾」轉為「參與」 → 體驗神同在


部分四(Part 4: Culture & Leadership)文化與領導:打造代際教會

4.0 導言:不靠活動疊加,而靠文化養成

4.1 從節目導向走向文化塑造

提醒:Intergenerational formation flourishes not in programs but in the ethos of the congregation.

反思:

– 我們是分開照顧世代,還是鼓勵連結?

– 空間、語言、服事安排是否促進自然共處?

4.2 領袖的角色與文化翻轉

(1)成為橋樑建立者(Bridge Builders),非界線劃分者。

(2)鼓勵各世代參與領導與決策。

(3)以關係為本,而非唯目標導向。

實踐:

– 代際領袖共學會。

– 執事與青年配對同行。

4.3 打造代際文化的四大元素

(1)敞開溝通:促進跨代理性與故事交流。

(2)彼此接納:包容語言、文化、表達差異。

(3)空間共享:時間與場地能容納家庭一同參與。

(4)異象共融:重大決策納入各年齡層聲音。

4.4 結語與挑戰:長路同行

A church becomes intergenerational not by adding a ministry, but by reshaping its soul.

這是關於教會靈魂的重整。

4.5 結構總結(Summary Table)

  • 節目導向 vs 文化導向:重氛圍,不疊活動。

  • 領袖角色:領袖即文化塑造者。

  • 四大元素:溝通、接納、共享、異象共融。

  • 長路同行:需要時間與堅持。


附錄:第二版的深層意義──從現象到靈魂的更新

A.1 神學深化:代際教會論(intergenerational ecclesiology)

跨代不是策略而是本體論回歸,呼應林前12的「互為肢體」。

A.2 世代理論與屬靈塑造:對 Gen Z/Alpha 的真誠對話

由「被服事對象」轉為「同行者、啟發者」,承認其屬靈洞見。

A.3 從活動到屬靈空間生態:核心節奏(core rhythms)

家庭式敬拜、交錯年齡小組、共融節期,形塑可持續的屬靈節奏。

A.4 領袖先行的文化翻轉

牧者先成為橋樑,在決策過程納入各世代,重塑教會的靈魂。

A.5 結語

這不是技巧升級,而是文化轉化──你我是否願意選擇這條跨代同行之路?

希望以上拙要能幫助領袖們讀懂此書

Antony傳道

The Foundations of Intergenerational Faith Formation: Entering the True “Family” Church
Reading Guide: 

Part 1: Foundations – Why Have We Lost Each Other?

Intergenerational Christian Formation

1.0 Introduction: Why Have We Lost One Another?

In many churches, we have divided people into separate groups for the sake of “efficiency” and to “meet age-specific needs.” Yet these divisions have also built walls that push generations apart.

This first section reminds us: the true church is a spiritual family where generations are connected—supporting one another, learning from one another, and bearing witness together. This is not merely an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but a return to a God-centered culture of faith.

1.1 The Church’s Fundamental Calling: Generational Connection

(The original book presents biblical and theological foundations in Part 2. Here, however, we bring it forward to Part 1, because in the context of pastoral ministry, we must first see the theological calling of intergenerational formation before talking about practical strategies.)

(1) Biblical Overview

Deuteronomy 6, Acts 2, and 1 Corinthians 12 present a vision of a faith community where generations are linked together.

(2) Theological Foundations

  • Creation’s intent: Humanity was made to live in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See also the Sunday School course Family and Faith.)

  • Jesus’ practice: He welcomed children, healed the elderly, and gathered people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

  • The Spirit’s work: Sons and daughters will prophesy, young people will see visions, and the old will dream dreams.

(3) Pastoral Reflection

Do we still design discipleship and ministry using the model of the industrial-age school system, or do we return to a relational model of formation?

Some churches, often without realizing it, have shaped discipleship after the industrial-era school system—segregating by age, focusing on curriculum delivery—rather than after the biblical model of family and community.

1.2 Three Core Elements of Intergenerational Culture

  • Presence: Generations show up in one another’s lives. This is not just about “taking care of” but about walking together.

  • Participation: Everyone contributes as part of the body—children in worship, youth in service, elders offering encouragement.

  • Mutuality: Not one-way teaching, but reciprocal blessing and growth.

→ Intergenerational formation is not about adjusting programs but about a cultural reorientation.

1.3 Challenges and Blind Spots in Today’s Church

  • Age-based divisions create generational disconnection.

  • Faith transmission has been outsourced: parents and churches rely too much on programs instead of community life.

  • Growth has been reduced to knowledge and activities, neglecting shared life and testimony.

→ The call: The church must become a home, not a religious marketplace.

1.4 Why We Must Recover Intergenerational Formation

  • Research: Young people who stay in faith communities usually have real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generations.

  • Sticky Faith principle: A teenager with about five adult companions from different ages is far more likely to remain strong in faith.

  • Elders: They experience deeper vitality and belonging in intergenerational settings.

→ Conclusion: This is not just about the next generation—it is about the present and future health of the whole church.

1.5 Pastoral Reflection: Can We Become a Family Again?

  • Do our sermons and gatherings create space for generations to meet?

  • Do we give both children and elders opportunities to contribute, not only to be served?

  • Do we cultivate a culture where people truly need and learn from one another?

1.6 Conclusion: From Division Back to Connection, From System Back to Life

The core message of Part 1 is this: intergenerational ministry is not a strategy but a form of repentance—turning away from age-segregated, efficiency-driven ministry and returning to the essence of the church.

“By this everyone will know that you are my disciples, if you love one another.” (John 13:35)

Intergenerational formation does not mean gathering everyone in the same room for an activity. If people are simply sitting together without interaction, learning, or relationship-building, that is not true intergenerational formation.

In short:

  • Intergenerational ≠ A mixed-age event with no real connection.

  • Intergenerational = Intentional connection and formation.

  • The key: presence, participation, and mutuality (explored further in Part 1, Chapter 3).

Part 2: Practices & Spaces – The Contexts of Intergenerational Life

2.0 Introduction: Vision Must Become Space

If we stay at the level of ideas, we cannot realize the vision of “the whole church growing together.” Part 2 focuses on building spaces of formation.

2.1 Core Idea: The Church as an “Intergenerational Ecosystem”

Every worship service, meal, game, and discussion is a place where God shapes lives—and this shaping must happen across generations.

2.2 Four Areas of Transformation

  1. Relational structures: shift groups, families, and fellowships into mixed-age settings.

  2. Physical spaces: redesign sanctuaries, homes, and public places to allow for intergenerational presence.

  3. Educational content: renew Sunday School and discipleship materials for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4. Calendar rhythms: reshape the church year into rhythms that foster generational connection.

2.3 Guiding Questions: How Do We Design Truly Intergenerational Spaces?

  • Does worship allow all ages to participate and be respected?

  • Do small groups break down age barriers and foster mutual learning?

  • Do our spaces give children, adults, and elders a sense of belonging?

  • Are we willing to dismantle the habit of generational separation?

2.4 Conclusion: A Spiritual Journey of Space Renewal

Intergenerational formation is not about adding activities but about reshaping culture. When we reset our spaces—physical, relational, and structural—we prepare a workshop for the Spirit.

Part 3: Ministry Applications – Teaching, Ministry, Worship

3.0 Introduction: Shared Experience Over Information Transfer

3.1 Teaching Practices

Goal: Build learning communities across generations.

  • Add mixed-age units to Sunday School.

  • Make storytelling central to group teaching.

  • Replace one-way teaching with intergenerational mentoring.

3.2 Ministry Practices

Goal: Encounter God by serving together.

  • Family mission trips or community service.

  • Pairing elders with youth for ministry teams.

  • Intergenerational service teams leading worship together.

3.3 Worship Practices

Goal: Every generation becomes a participant, not an audience.

  • Monthly intergenerational Sunday (children praying, elders reading Scripture, youth leading songs).

  • “Intergenerational testimonies” (e.g., father and child sharing together).

  • Redesign seating and flow so families can worship together.

3.4 Spiritual Anchors

Outer action → Inner transformation → Spiritual meaning

  • Learning together → from “teaching” to “journeying” → collective memory.

  • Serving together → from “efficiency” to “relationship” → becoming part of God’s family.

  • Worshiping together → from “spectator” to “participant” → experiencing God’s presence.

Part 4: Culture & Leadership – Building an Intergenerational Church

4.0 Introduction: Not Program Stacking, But Culture Formation

4.1 From Programs to Culture

Intergenerational formation flourishes not in programs but in the ethos of the congregation.

Reflection:

  • Do we separate generations into silos, or do we encourage connection?

  • Do our spaces, language, and ministry practices foster natural life together?

4.2 Leadership and Culture Change

  • Leaders must become bridge-builders, not boundary-keepers.

  • Encourage all ages to participate in leadership and decision-making.

  • Lead with relationships, not only goals.

Practices:

  • Intergenerational leadership learning groups.

  • Pairing deacons with youth for shared ministry.

4.3 Four Elements of Intergenerational Culture

  1. Open communication: sharing ideas and stories across ages.

  2. Mutual acceptance: embracing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culture, and expression.

  3. Shared spaces: creating time and place for families to participate together.

  4. Shared vision: including voices from every age in major decisions.

4.4 Conclusion & Challenge: Walking the Long Road Together

A church becomes intergenerational not by adding a ministry, but by reshaping its soul.

This is about the re-formation of the church’s very being.

4.5 Summary Table

  • Program vs. Culture: focus on atmosphere, not more events.

  • Leadership role: leaders are culture shapers.

  • Four elements: communication, acceptance, shared space, shared vision.

  • The long road: requires time and perseverance.

Appendix: Deeper Meaning – From Activity to the Soul

A.1 Theological Depth

Intergenerational church is not a strategy but an ontological return, echoing 1 Corinthians 12’s vision of “members belonging to one another.”

A.2 Generational Theory & Spiritual Formation

With Gen Z and Alpha, we move from seeing them as “recipients” to recognizing them as “companions and inspirers,” acknowledging their spiritual insights.

A.3 From Activities to Rhythms

Family worship, mixed-age groups, and intergenerational festivals create sustainable rhythms of faith.

A.4 Leadership-Led Culture Change

Pastors and leaders must go first—becoming bridge-builders, bringing all generations into decision-making, and reshaping the church’s soul.

A.5 Conclusion

This is not about upgrading techniques but transforming culture.

Will we choose the intergenerational path together?


I hope this guide will help leaders grasp the heart of the book.

—Pastor Antony

2025年9月21日星期日

《在張力中被塑造》—〈哥林多前書〉牧靈反思系列:第七篇-〈教會的見證與身體的聖潔〉

教會的見證與身體的聖潔 經文:哥林多前書 6:1–20


《在張力中被塑造》牧靈反思系列
引言:當內訌走到法庭

保羅在第六章談到兩件看似不相干的問題:信徒彼此告上法庭,以及身體的淫亂。但他在兩者之間看見同一條線索:教會是否仍以基督為中心的見證群體?

今天我們的教會,雖然少見弟兄姐妹把案件鬧上法庭,但內部的衝突、誤會、分裂卻不比當年少。另一方面,面對性、身體與文化價值的挑戰,教會是否仍記得:我們不屬自己,而是屬於基督?

一、教會內訟的羞辱(6:1–8)

哥林多人因財產與權益,把弟兄告到羅馬法庭。在當時社會,訴訟常常是公開的娛樂,旁觀者藉此取笑、評論,甚至下注¹。

保羅說,這不是單純的法律糾紛,而是教會見證的崩潰。他嚴厲提醒:「你們為何不情願受欺呢?為何不情願吃虧呢?」(6:7)意思是:若爭執使基督的名蒙羞,那麼寧可自己吃虧,也不可讓教會失去見證。

今天,我們或許沒有上法庭,但在會眾之間,是否仍常以輸贏衡量彼此?是否將弟兄姐妹視為對手,而忘記我們是同屬基督的身體?

二、不能承受國度的行為(6:9–11)

保羅列舉了一長串惡行:淫亂、拜偶像、貪婪、醉酒、勒索……這些在哥林多城司空見慣²。

但他提醒信徒:「你們中間也有人從前是這樣,但如今你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並藉著神的靈,已經洗淨、成聖、稱義了。」(6:11)

福音不是單單赦免過去的錯,更是帶來新的身份。教會若縱容舊有的生活方式,就等於否認了基督救贖的大能。

三、身體不是為淫亂(6:12–17)

哥林多人流行一句口號:「凡事我都可行。」他們以此合理化性放縱。但保羅回答:不是凡事都有益處。

身體不是隨便使用的器具,而是基督的肢體。當一個人與娼妓聯合,就把基督的肢體與罪聯合在一起,這是對屬靈身份的背叛。

在希臘文化中,性與宗教甚至綁在一起。亞弗洛黛神廟的妓女被視為崇拜的一部分³。但保羅指出:在基督裡,身體被重新定義,不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那位為我們死而復活的主。

四、身體是聖靈的殿(6:18–20)

保羅最後說:「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

淫亂不同於其他罪,因為它是「得罪自己的身子」。人的身體原是神的居所,若把它交給罪,就是褻瀆聖殿。

他以福音作結:「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神。」這「重價」就是基督十字架的代價。屬於祂的人,不是靠規條約束自己,而是因記得自己是被寶血買贖的,才甘心把身體獻上。

五、今天的呼聲:教會的見證與身體的尊嚴

哥林多的問題,今天仍然在我們當中:

  • 在爭執中,我們更在乎贏輸,還是基督的榮耀?

  • 在身體與性上,我們是否仍受文化綑綁,而忘記自己是聖靈的殿?

北美教會的張力尤其明顯:一方面,法律、隱私與個人權益被極度重視,使我們更傾向「維護權利」而不是「守護見證」;另一方面,性文化被商業化、娛樂化,信徒很容易模糊了界線。

但保羅的提醒依然清晰:我們的身體、我們的關係、我們的爭執,都不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那位重價買贖我們的主。

反思問題:

  1. 在面對教會裡的誤解或衝突時,我更在意的是「贏得公義」還是「保守見證」?

  2. 我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是屬於自己隨意使用,還是基督已買贖的聖殿?

  3. 在當前文化壓力下,我如何幫助弟兄姐妹守住身體與關係的聖潔?

默想禱文:

主啊,祢用寶血買贖我,

使我不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祢。

赦免我常常因自我中心,失去見證,

或因文化影響,輕看身體的聖潔。


求祢的聖靈住在我裡面,提醒我,

我的身體是祢的殿,

我的生命是為榮耀祢而活。

願祢的教會,在世界面前,

活出真實的見證與尊嚴。

阿們。

Antony傳道

註腳:

  1. Craig S. Keener, The IVP Bible Background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 (Downers Grove: IVP Academic, 1993), 463.

  2. Joseph A. Fitzmyer, First Corinthians: A New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Anchor Yale Bible 32;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247–250.

  3. Kenneth E. Bailey, Paul Through Mediterranean Eyes: Cultural Studies in 1 Corinthians (Downers Grove: IVP Academic, 2011), 179–183.

2025年9月14日星期日

《在張力中被塑造》—〈哥林多前書〉牧靈反思系列:第六篇-〈愛與聖潔的界線──教會群體中的真實與醫治〉

愛與聖潔的界線──教會群體中的真實與醫治 經文:哥林多前書 5:1–13

《在張力中被塑造》牧靈系列

引言:我們如何面對教會裡的「那件事」?

想像一下,當教會裡發生了一件讓人震驚的事,你心裡會怎麼想?

也許有人立刻憤怒:「這麼嚴重的罪行,為什麼教會不處理?」但在北美社會,因為涉及隱私與法律,教會往往不能公開細節,也難以滿足弟兄姐妹對「透明度」的期待。結果,信徒容易誤會教會在縱容罪。

另一方面,也有人選擇迴避:「來教會就是為了愛與接納,何必搞得這麼嚴肅?」於是信仰成了一場場活動,大家嘻嘻哈哈,卻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對神的敬畏。

我們到底該怎麼辦?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五章,帶領我們走進一條張力之路:在聖潔與愛之間,尋找平衡。

一、哥林多的心碎案例(5:1–2)

保羅一開頭就揭露了教會中的醜聞:有人與繼母亂倫。這件事嚴重到連外邦人都覺得可恥。

然而,讓保羅最痛心的,不是罪行本身,而是教會的態度。他們竟然「自高自大」,毫無哀痛。或許他們以為這是「包容」或「自由」,但在保羅看來,這正是失去屬靈敏銳度的危險徵兆。

當教會不再為罪憂傷,就像病人對痛楚完全麻木,這不是健康,而是疾病更深的表現。

二、管教的真實目的:挽回,而不是丟棄(5:3–5)

保羅吩咐「把這樣的人交給撒但」。這句話聽來嚴厲,但保羅馬上補充:目的是「使他的靈魂在主耶穌的日子可以得救」。

換言之,這不是懲罰,而是醫治;不是報復,而是挽回。就像一場外科手術,過程會痛,但目的是要救回生命。在保羅的語境裡,「交給撒但」並非永遠定罪,而是暫時被交出,讓他經歷罪的苦果,以至悔改回轉 。

真正的教會管教,不是把人趕走,而是愛的行動,期盼那人有一天能回家。

三、小小的酵,會敗壞全團(5:6–8)

「一點麵酵能使全團發起來。」這是嚴肅的提醒。若罪不處理,就會像酵母一樣,慢慢影響整個群體。

保羅把這比喻連結到猶太人守逾越節時「除掉舊酵」的傳統:在逾越節前,家中必須徹底清理舊酵,以表明屬靈上的潔淨 。如今基督就是我們的逾越節羔羊,教會被呼召活出「無酵」的生命——真誠、純潔、沒有虛假。

今天的我們,是否太習慣對罪視而不見?當我們選擇沉默,真正失去的不是「和平」,而是群體的信任與誠實。

四、耶穌的心腸:像對待稅吏與外邦人(太18:17)

耶穌說,若有人連教會的話也不聽,「就把他當作外邦人和稅吏」。許多人把這句話理解為「驅逐」,但我們若問:耶穌如何對待稅吏與外邦人?答案卻截然不同。

祂走進稅吏利未的家;祂誇讚百夫長的信心;祂一再接觸被社會邊緣化的人。這意味著,設立界線是必要的,但界線不是目的,目的仍是挽回。耶穌為罪設立界線,卻為罪人打開回頭的門。

五、現代教會的掙扎

今天,我們依然在兩個極端之間擺盪。

  • 有人把文化習慣(如遲到、打扮、不同神學觀點)視為嚴重罪行,讓教會充滿批判與自義。

  • 也有人把罪看得太輕,只把教會當成社交場合,漸漸失去了敬畏與見證。

牧養的挑戰,就是學習像耶穌一樣:既不縱容,也不放棄;既守住聖潔,也活出救贖的愛。

六、反思與禱文

反思問題

  1. 當我看到別人跌倒時,我更容易嚴厲批判,還是選擇輕忽?

  2. 在我生命中,有沒有一個我曾經「放棄」的人,是神要我重新去尋回?

  3. 我是否願意讓教會成為一個既有界線、又有愛的群體?

禱文

親愛的主,當我們站在聖潔與愛的張力中,我們常常不知所措。

赦免我們,有時因懼怕衝突而選擇逃避;有時因自以為義而定罪他人。

求祢塑造我們的心,使我們在面對弟兄姊妹的破碎時,能活出祢的真理與慈愛。

願祢的教會成為一個既守住聖潔,又充滿救贖之愛的家。

阿們。

參考書目:

  • Kenneth E. Bailey, Paul Through Mediterranean Eyes: Cultural Studies in 1 Corinthians (Downers Grove: IVP Academic, 2011), p.165–167.

  • Joseph A. Fitzmyer, First Corinthians: A New Translation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Anchor Yale Bibl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211–213.

  • Dietrich Bonhoeffer, Life Together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54).

  • Peter Scazzero, The Emotionally Healthy Church: Updated and Expanded Edition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10)

2025年9月11日星期四

在黑暗中尋光:基督徒如何面對萬聖節?

在黑暗中尋光:基督徒如何面對萬聖節?



一、節日是文化的窗口

街道掛起橙黑色彩旗、超市堆滿糖果與南瓜,小孩們期待穿上造型服飾──萬聖節到了。

對許多家庭來說,這是一個充滿歡笑與創意的節日,但對不少基督徒而言,萬聖節卻總帶著一絲不安。我們該參與嗎?該完全拒絕嗎?是否有第三條路?

要理解萬聖節,先要理解它的根源與演變。


二、從亡靈節到派對之夜

萬聖節(Halloween)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凱爾特人為迎接冬季而設的薩溫節(Samhain)¹,當時人們相信10月31日是亡靈回歸人間的日子,點燃篝火、扮裝驅邪,成為當時重要的儀式。

公元七世紀,教會為回應當地文化,將11月1日訂為「諸聖節」(All Saints' Day),紀念歷代聖徒,前一晚被稱為「萬聖前夕」(All Hallows' Eve),即今日的Halloween。這是文化轉化的一次實驗,試圖將對死亡與靈界的恐懼,轉為對信仰與復活的盼望²。

然而,隨著時間流轉,萬聖節逐漸世俗化,失去其原初的宗教意涵。在北美,它成為一場全民參與的「變裝嘉年華」,從墓園與骷髏到蜘蛛與女巫,從家庭裝飾到校園活動,萬聖節形成一種「以恐懼為樂、以死亡為趣」的節慶文化。


三、文化現象的鏡子:我們在慶祝什麼?

萬聖節的普及,也是一面照出當代文化心態的鏡子:

•            對死亡的戲化:現代社會習慣用輕鬆、幽默甚至惡搞的方式處理死亡,逃避其真實的重量,也模糊了生死議題的嚴肅性。

•            對恐懼的美化:節日中大量使用驚嚇、血腥與恐怖元素,將原本令人避之不及的事物包裝為娛樂與樂趣。

•            對信仰的去中心化:節日的宗教根源早被遺忘,信仰成為可有可無的裝飾,甚至被妖魔化所取代。

這些現象不只是萬聖節的問題,更是整體文化脈絡中的一種反映──當失去了永恆的視角,人們只能在短暫中尋求刺激;當對死亡沒有答案,只好將恐懼轉為笑話。


四、聖經的視角:光明與黑暗之間

聖經從不逃避死亡與黑暗的真相,但從來不將其浪漫化。死亡是罪的結果,是人與神關係斷裂的後果(創3:19;羅5:12)。同時,聖經也以極大的盼望回應死亡的陰影:「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勝過光。」(約1:5)

耶穌的復活不是宗教的象徵,而是對死亡的反擊,是黑暗中真實可依靠的亮光³。使徒保羅寫道:「你們從前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裡面是光明的,行事為人就當像光明的子女。」(弗5:8)

因此,基督徒不是因文化懼怕萬聖節,而是因福音看穿它。


五、基督徒如何轉化萬聖節?

萬聖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靈性辨識的機會,提醒我們思考:我們是否對死亡有從信仰而來的認識?我們的家庭是習慣用娛樂遮蓋恐懼,還是選擇用信仰面對真相?

正如神學家 H. Richard Niebuhr 在《基督與文化》中所指出的⁴,信徒面對文化既不是完全拒絕、也不是全盤接受,而是尋求「在基督裡的轉化」——將文化指向那位真正的光。

我們可以選擇一種不同的節奏,在黑暗籠罩的時節,更深活出光明子女的生命。

具體實踐的第三條路


除了內在的反思,我們也可以透過具體行動來轉化這個節日:

•            舉辦「光明派對」:邀請孩子們穿上聖經人物或光明主題的服裝,而非恐怖造型。將慶祝重點放在豐收與歡樂,而不是恐懼。

•            傳遞福音信息:在發放糖果時,可以附上一張簡單的福音小卡片或印有聖經經文的貼紙,讓鄰里在歡慶中也能接觸到生命的真理。

•            教育孩子真理:利用這個機會與孩子們討論死亡、復活和耶穌戰勝死亡的真理,幫助他們理解光與黑暗的區別。

這世界沒有比復活的盼望更強大的亮光了。願我們在萬聖節的夜晚,不僅成為光的見證,更成為光本身的傳遞者。

 

Antony傳道

參考資料:

  1. Ronald Hutton, The Stations of the Sun: A History of the Ritual Year in Brit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 Nicholas Rogers, Halloween: From Pagan Ritual to Party Nigh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3. Peter Kreeft & Ronald K. Tacelli, Handbook of Christian Apologetics (InterVarsity Press, 1994).
  4. H. Richard Niebuhr, Christ and Culture (Harper & Row, 1951).
  5. Craig G. Bartholomew & Michael W. Goheen, The Drama of Scripture: Finding Our Place in the Biblical Story (Baker Academic, 2004).

2025年9月8日星期一

《活出神心意的家》第七課 - 家庭與神國的旅程

家庭與神國的旅程



一、引言:家,會不會太小?

在今天的社會,家庭很容易只顧「向內」:追求安定、保障下一代、維繫和諧。這些固然重要,但若家庭的視野只停留在自我保護,就會逐漸失去屬靈的張力。

聖經卻一再提醒:家庭不是終點,而是起點。神呼召亞伯拉罕時,不是要他單單經營好自己的家,而是要他的家成為萬國的祝福(創 12:3)。換言之,家庭若沒有走進神國使命,就錯過了神設計它的本意。

二、經文釋經:家庭與差遣

1. 亞伯拉罕的家(創 12:1–3)

神對亞伯拉罕的呼召,打破了「顧好自己就算」的觀念。祂說:「我必賜福給你……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 家是蒙召的起點,不是自保的堡壘,而是祝福的渠道。

  • 家庭若只看「安穩」,便會忘記「差遣」。

2. 禁卒的一家(徒 16:31–34)

腓立比的禁卒一家,在一夜之間信主、受洗,甚至立刻設筵款待使徒。

  • 福音不是只觸碰個人,而是翻轉整個家庭。

  • 這一家立刻成為城市中的見證,神國藉家庭擴展。

3. 大使命的群體性(太 28:19–20)

大使命常被理解為個人呼召,但其實耶穌對的是整個門徒群體。家庭與教會一樣,都是神國參與的單位,被差去成為見證。

三、歷史背景:家如何承載神國

  • 以色列的家庭使命:在申命記,家庭是教導、承傳與見證的核心(申 6:7)。家若不活出信仰,以色列就無法成為萬民的光。

  • 初代教會的家庭:呂底亞的家、百基拉與亞居拉的家,成為宣教的前哨站(徒 16:15;羅 16:5)。家庭一旦打開,不僅容納聚會,也接待旅途中的宣教士,成為福音向外擴展的基地。

四、當代挑戰與更新

  1. 消費主義的陷阱

    家被定義為「滿足我需要的地方」。這種文化把家庭變得內縮,與神國使命脫節。

  2. 加拿大家庭處境

    • 在華人移民家庭裡,父母強調安定,孩子渴望自由,結果家容易成為爭論場,而不是差遣場。

    • 很多信徒的信仰留在教會建築內,卻沒有滲透家庭,遑論走出去。

👉 家若沒有被神國更新,就只能越來越功能化、私有化。

五、今天的應用

  1. 把家打開

    • 不僅接待小組,也接待鄰舍、外來者,讓家成為神國的前哨站。

    • 在移民處境下,孤單的人最需要一張餐桌、一份接待。

  2. 把信仰傳下去

    • 不僅是為孩子「傳統文化」,而是為孩子預備「神國呼召」。

    • 問自己:我在塑造一個安逸的孩子,還是一個被差遣的門徒?

  3. 把家放進神的故事

    • 可以一起寫一個「家庭使命宣言」,例如:「我們的家要成為鄰舍的祝福」,或「我們要一起支持宣教」。

    • 這不是形式,而是幫助家人把視野放進更大的國度。

六、反思問題

  1. 你的家庭目前最專注的是「自保」還是「差遣」?

  2. 你願意在哪一方面,讓家走出牆壁,成為別人的祝福?

  3. 如果要為你家寫下一句「神國使命宣言」,會是什麼?

七、結語與禱告

家庭不是為了內縮,而是為了差遣。當我們把家交在神手裡,它就不再只是四面牆,而是承載呼召的器皿,成為神國的見證。

禱告

「主啊,願祢把我們的家從自我中心轉化為神國中心。讓我們的餐桌能接待,讓我們的孩子能被呼召,讓我們的家庭能成為萬民的祝福。奉耶穌的名,阿們。」

Antony傳道

養成一點小習慣寫一句家庭使命宣言

👉 與家人一起,寫下一句簡單的話,例如:「我們的家要成為鄰舍的祝福。」把它貼在家裡可見的位置,成為行動方向。


📚 參考書目

  • Andreas J. Köstenberger & David W. Jones, God, Marriage, and Family

  • Carolyn Osiek & David L. Balch, Families in the New Testament World

  • Justin Whitmel Earley, Habits of the Household

  • Christopher J. H. Wright, The Mission of God

2025年9月7日星期日

《在張力中被塑造》—〈哥林多前書〉牧靈反思系列:第五篇-〈僕人、管家與父親──事奉的核心〉

僕人、管家與父親──事奉的核心 經文:哥林多前書 4:1–21

《在張力中被塑造》牧靈系列

一、僕人與管家:事奉的身份(4:1–2)

「人應當以我們為基督的僕人,為神奧秘事的管家。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4:1–2)

哥林多教會熱衷於比較講員,爭論誰講得更好、誰帶來更多果效、誰的教導更有力量。

保羅卻提醒他們:

事奉者首先是「基督的僕人」身份不是來自人的眼光,而是基督的呼召。同時,我們是 「神奧秘事的管家」被託付的是福音,而不是屬於我們的事工。

保羅的標準很清晰:

神看重的,不是結果,而是忠心。

這次一開始,我想坦誠分享一點服事者的掙扎:

在事奉的過程中,有誰不喜歡被稱讚?有誰真的完全不在意批評?

從平信徒的服事,到組長的帶領小組,到執事的管理教會,再到傳道人牧會,我們都會面對別人的眼光與評價,而我也不例外。

有時候,當有人說「你的信息講得很好」時,我會開心;當有人對我說「謝謝你說中了我心裡的感受」時,我會感恩。但老實說,被批評時,心裡偶爾會浮現另一些聲音:「咁叻你唔嚟做?」甚至會想:「成日喺度指責別人,背後你知唔知有幾多人頂你唔順?」

這些感受不一定會說出口,卻真實存在,攪動著服事者的心。而最困難的,不是被批評的當下,

而是心裡「放不下」——那句話、那個眼神、那次爭論,會在我們裡面停留很久。

二、放不下的重擔(4:3–5)

「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審判人的乃是主。」(林前4:3–4)

保羅說,人的論斷對他來說是「極小的事」,因為最終的審判屬於神。這句話對服事者而言,是釋放,也是挑戰。我們常以為自己能放下,但現實卻常常證明,我們仍在背著那份看法。

我想起溫偉耀博士曾分享過的禪宗故事——「大小師兄背女子過河」

大師兄和小師兄遇見一位年輕女子,因河水湍急而不敢過河。大師兄沉默片刻,便蹲下身說:「上來吧,我背你過去。」過了河,他把女子放下,微笑著送她離開,轉身繼續上路。

一路上,小師兄心裡翻騰,走了許久終於忍不住問:「師兄,我們出家人怎能背女子過河?」

大師兄平靜地回答:「我早就放下她了,是你還背著她走。」

服事也常如此。我們被批評、被誤解、被記住缺點,其實事情早就過去了,但我們卻仍然背著感受走了很遠。

有時候,是我們自己放不下;有時候,放不下的其實是對方——一句我們無心的話、一個未察覺的舉動,可能在他們心裡留下印記,甚至無限上綱,不斷針對,漸覺得對方不配作主門徒。

審判的主權在神,不在我們。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學習,把評價交給祂,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

三、一切都是領受的(4:6–7)

「你們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林前4:7)

哥林多人把恩賜當資本,用知識、口才、影響力彼此比較。保羅提醒他們:一切都是領受的。

如果我們真的相信這一點,那麼自誇失去了意義,自卑也失去了理由。我們的身份,不在於我們擁有什麼,而在於我們屬於誰。

四、保羅的屬靈父親心腸(4:14–17)

「我寫這話,不是叫你們羞愧,乃是要警戒你們,好像我所親愛的兒女一樣。」(林前4:14)

保羅的權柄不在於制度,而在於愛。他像父親一樣守望哥林多教會,不以命令壓制,而是以愛陪伴。他甚至願意親自差派提摩太,幫助他們活出福音的道路。

今天,教會同樣需要這樣的屬靈父母:不是催逼產出,而是守望生命;不是靠權威掌控,而是陪伴同行。

五、事奉的核心:基督為中心(4:18–21)

保羅最後提醒他們:「神的國不在乎言語,乃在乎權能。」(林前4:20)

神的國不是靠策略、口才或聲量建立的,而是靠聖靈更新生命的權能。教會的建造,不是為了被看見,而是為了讓基督被看見。

六、實踐操練

1. 默想身份

每週默想哥林多前書 4:1–2,提醒自己:

  • 我首先是基督的僕人

  • 我是神奧秘事的管家

  • 神要的不是產出,而是忠心

2. 學習放下

在禱告中,寫下一件一直「背著走」的人或事,交給神,求祂釋放我們,使我們在基督裡自由事奉。

七、反思問題

  1. 我是否仍被人的眼光牽動,而忘記自己是基督的僕人?

  2. 我心裡是否背著一些過去的話、事件或傷口?我是否願意交給神?

  3. 我是否願意活出屬靈父母的心腸,陪伴他人回到基督裡?

八、默想禱文

主啊,祢呼召我,不是為了贏得掌聲,而是為了忠心於祢的託付。

求祢幫助我,不被人的眼光綑綁,也不被過去的傷害纏住。教我學會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因為審判的主權屬於祢。

願祢的愛釋放我們,使我們活出僕人的謙卑、管家的忠心、與屬靈父母的溫柔。

阿們。

Antony傳道


註腳:

  1. Gordon D. Fee,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NICNT), p.125–135.

  2. Craig S. Keener, The IVP Bible Background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 p.460–463.

2025年9月1日星期一

《活出神心意的家》第六課 - 讓家成為信仰與愛的空間

讓家成為信仰與愛的空間

一、引言:家,只是四面牆嗎?

很多時候,我們把家看成是功能性的地方:吃飯、睡覺、休息。但若你細心回想,會發現真正讓人難忘的,不是裝潢或擺設,而是氛圍。

一頓熱湯、一句關心、一個擁抱,都能讓人覺得:這裡不只是房子,而是「家」。聖經也要我們看見:家可以是屬靈的空間,承載神的同在,流露信仰與愛。

二、經文釋經:家中的信仰

1. 家中的擘餅(徒 2:46)

「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

這裡的「同心合意」(homothymadon)原意是「同一激情」,帶著聖靈所賜的熱切與合一。對初代信徒來說,信仰不是分開的活動,而是融入日常。連吃飯都成了敬拜,餐桌也成了祭壇。

2. 在家中的教會(羅 16:5)

保羅向百基拉、亞居拉的家問安:「又問在他們家中的教會安。」這不是隨口一提,而是指出:教會的起點就在家。神不等一棟禮拜堂建好才工作,而是樂意在一個普通的家庭裡同在。

三、猶太家庭的宗教習慣

  • 餐桌的神聖性:猶太人視餐桌為小祭壇,吃飯必有祝福與朗誦。徒 2:46 的「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延續了這種傳統。

  • 節期教育:逾越節晚餐、住棚節等節期,都是家庭主導的信仰教導。父親要向孩子述說神的作為,讓家成為信仰傳承的舞台。

四、初代教會家庭的見證

在羅馬社會,domus(家)是經濟、社交與宗教的核心。當基督徒在家聚會,這等於「奪回空間」:

  • 家不再是偶像掌權的地方,而是基督掌權的祭壇。

  • 家聚自然地跨代、跨階層——奴僕與主人同桌,長者與孩子一同聽道。

  • 家成為宣教據點,讓鄰舍看見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初代教會的力量,不在於建築,而在於他們把家轉化為天國的基地。

五、現代家庭的挑戰

  • 加拿大家庭:常因忙碌失去共同時間,即使住在同屋簷下,也各自滑手機、各做各的事。

  • 華人移民家庭:父母注重安定與成就,孩子追求自由與自我,家若缺乏信仰與愛,很容易淪為冷漠或爭吵的場域。

👉 因此,「讓家成為信仰與愛的空間」正是對今日破碎文化的醫治。

六、更新的路徑(Micro-habits)

  1. 信仰的空間

    • 每天三分鐘家庭禱告(飯前、睡前)。

    • 餐桌分享「今天最感恩的一件事」。

  2. 愛的空間

    • 每週一次「不講道理的傾聽時刻」,單純聆聽彼此心聲。

    • 孩子需要被擁抱,長者需要被尊榮,配偶需要被感謝。

  3. 接待的空間

    • 每月邀請一位朋友或鄰居來家裡用餐。

    • 家不需要完美,誠懇與接待的心才是見證。

七、反思問題

  1. 你的家現在像什麼?旅館?倉庫?還是祭壇?

  2. 你是否願意把餐桌、客廳,重新看作小祭壇?

  3. 你能否從一個簡單的 micro-habit 開始,更新家的氛圍?

八、結語與禱告

家不是中性的空間,要麼被文化塑造,要麼被神更新。當我們在家裡建立信仰習慣、彼此相愛、敞開接待,家就不再只是四面牆,而是神榮耀的居所。

禱告

「主啊,求祢更新我們的家。願餐桌成為祭壇,客廳成為接待的地方,臥室成為祈禱的所在。讓愛流動,讓信仰扎根,讓祢的榮耀在我們的家中被看見。奉主耶穌的名,阿們。」

Antony傳道

養成一點小習慣在家設立一個「屬靈角落」

👉 找一張小桌、一個角落,放聖經或十字架,成為家中的禱告或默想點。提醒全家:這裡不只是四面牆,而是神的居所。


📚 參考書目

  • Andreas J. Köstenberger & David W. Jones, God, Marriage, and Family

  • Justin Whitmel Earley, Habits of the Household

  • Carolyn Osiek & David L. Balch, Families in the New Testament World

  • David L. Balch & Carolyn Osiek (eds.), Early Christian Families in Context

  • Ronald Hutton, The Stations of the Sun

2025年8月31日星期日

《在張力中被塑造》—〈哥林多前書〉牧靈反思系列:第四篇-〈根基若錯,一切枉然〉

〈根基若錯,一切枉然〉經文:哥林多前書 3:1–23

《在張力中被塑造》牧靈系列

一、屬靈嬰孩的困境(3:1–4)

保羅對哥林多教會語氣嚴肅:「弟兄們,我從前對你們說話,不能把你們當作屬靈的,只得當作屬肉體、在基督裡為嬰孩的。」

他們熱心事奉,爭論神學,甚至分門結黨——卻仍停留在初階。

保羅的擔憂是:他們自以為屬靈,卻仍然活在屬肉體的邏輯裡。

今天,我們的教會也有同樣的張力:活動越來越多、架構越來越完善、教育資源越來越豐富,但屬靈成熟卻沒有隨之增長。我們忙著策劃、開會、比較成果,卻很少停下來問:

  • 我和基督的關係是否更真實?

  • 我是否更愛弟兄姊妹?

  • 我們教會的焦點是否仍以基督為首?

二、忙碌與深度的錯位

哥林多教會的問題之一,是追求表面熱心,卻缺乏內在深度。

今天,我們同樣容易掉入「忙碌等於成長」的陷阱。我們安排滿滿的活動、課程、退修會,甚至退修會本應是安靜與更新的時刻,卻常變成「屬靈進修課程」,講座、操練、密集訓練,完成了很多事,卻未必讓參與者更親近神。

有時,我們甚至知道需要追求 內在生命(Being)的深度,卻仍然用 成果導向(Doing)的思維去完成屬靈操練:

我們把「安靜」當成任務清單的一項,把「更新」當作一個可以交差的成果,甚至期待屬靈成長像工廠一樣,只要投入足夠的活動與課程,就能自動產出結果。然而,這樣的方式,只會讓我們累積更多「屬靈履歷表」,卻沒有更多空間與神、與自己真實相遇。

保羅提醒哥林多人,也提醒今天的教會:屬靈成熟不是靠完成更多,而是靠被基督塑造。

三、當教會被架構與事工掩埋(3:5–15)

保羅說:「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

當教會偏離基督,問題不只在於活動過多,更在於整體結構過於複雜,讓我們失去了耶穌最在乎的事情。

北美的教會擁有完善制度、成熟架構、龐大資源,但我們必須誠實問自己:我們建造的,是教會,還是體制?

我曾在某場合的對話,聽到一位領袖半開玩笑說:「要不要用希臘文來交談?」當時大家笑了,但我心裡隱隱發酸。這句話折射出一種隱性氛圍:我們過度看重技巧、專業與知識的展現,彷彿懂得希臘文,就代表屬靈成熟;懂得更多神學名詞/經文,就更接近神。

然而,耶穌從未要求我們憑知識技巧進入天國,也不是靠資源、策略或制度建造教會。祂呼召我們成為一群被十字架塑造的人,彼此相愛,與神連結,進入世界。

當焦點錯置時,我們就會被架構、會議、流程吞沒,而忘了耶穌最看重的事:

  • 與天父建立親密關係

  • 與彼此建立真誠連結

  • 回應大使命,觸摸人群

  • 關心社會與弱勢

我們或許建造了一個「高效率的系統」,卻錯過了「基督的心意」。

四、教會屬於神,不屬於人(3:16–23)

保羅提醒我們:「豈不知你們是神的殿,神的靈住在你們裡頭嗎?」

教會不是任何領袖、部門、語堂或策略的產物,而是神的居所。因此,教會建造的目標不是「做更多」,而是「被基督更多塑造」;不是「讓體制更完善」,而是「讓神的靈自由掌權」。失去這個核心,我們可能擁有一切「做得很好的教會」,卻失落「活出基督的群體」。

五、牧養邀請:回到生命的根基

今天,我們需要放慢腳步,誠實問自己:

  • 我們忙於事工,是否更像基督?

  • 我們活動滿檔,生命是否被塑造?

  • 我們架構完善,但信徒是否更愛神、更愛人?

  • 我們計劃周全,是否錯過了神的心意?

真正的教會建造,不在於做得更多,而在於回到基督裡,讓聖靈在我們中間動工。基督是唯一的根基。離開祂,一切努力都將化為徒然。

六、實踐回到基督裡:兩個操練

我們都知道要「回到基督裡」,但在事工繁忙、架構複雜的現實中,這需要刻意選擇與操練:

1. 預留「與主相會」的空間

  • 每週刻意安排一段沒有會議、沒有事工的時間,單單停下來與主相遇:默想經文、安靜禱告、整理生命。

  • 這不是完成任務,而是調整焦點,讓基督的話語再次居首位。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46:10)

2. 重新檢視「做」與「活」的優先次序

  • 在每次策劃活動或事工時,先問一句:「這是否幫助我們更像基督?」

  • 有時,教人醒減少活動,反而能騰出更多內在生命(Being)的空間,讓信徒在神面前被更新,也能細心思想自己的信仰、與神的關係,留意身邊有誰需要被關心。

  • 或許,我們也需要重新厘清:我們教會的目標究竟是什麼?是人數、聲量與果效?還是更認識、更像、更活出基督的生命素質?(這與只談論對錯道德的宗教信仰,絕對是兩回事。)

七、反思問題

  1. 我的信仰,是被成果導向(Doing)推動,還是被內在生命(Being)塑造?

  2. 我如何在忙碌中預留空間,真實與神相遇?

  3. 在教會的活動與計劃裡,我是否優先考慮「更像基督」?

八、默想禱文

主啊,祢呼召我們,不是要建造更複雜的體制,而是邀請我們與祢、與彼此、與世界連結。

求祢幫助我們放下倚靠人的方法與資源,重新以基督為生命的中心。教我們停下腳步,預留與祢相遇的空間,讓祢的靈更新我們,使我們的教會被建造,成為彰顯祢榮耀的群體。

阿們。

Antony傳道

註腳:

  1. Craig S. Keener, The IVP Bible Background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 p.457–459.

  2. Gordon D. Fee,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NICNT), p.1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