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錯誤與信心的連結:如何建造一個讓人勇於成長的教會文化?
我們走過了四篇文章,從聖經人物的跌倒與被主接納、從心理與文化的視角、從教會歷史與神學制度的演變,到初事奉者現場的掙扎與心場的孤單。我們一層層地發現:「信徒害怕錯誤」,不是單一的問題,而是多重張力之下的結果。
來到這最後一篇,我們想問一個關鍵問題:錯誤與信心,有沒有可能結成盟友?錯誤,可以不可以成為門徒生命成長的祝福?
我們將從靈修陪伴的角度出發,特別參考古倫神父的《心靈陪伴的靈修之路》,引導大家重新想像一個不怕錯誤的教會文化,並提出具體的牧養策略與靈命操練方向。
一、錯誤是靈命真實的入口,不是羞恥的記號
在《心靈陪伴的靈修之路》中,古倫神父一再強調:我們真實的靈命不是在表現完美中顯現,而是在敢於暴露脆弱中顯出恩典。
錯誤之所以讓人恐懼,往往不只是怕結果不好,而是怕因此「失去身份」、怕「不被愛」、怕「從此被定型」——但這些恐懼,其實可以是靈命更新的出發點。
因為錯誤讓人不再依靠自己,而開始渴望依靠神。
若教會能重新理解錯誤的意義,不是門徒退步的證據,而是門徒「被神重新塑造」的轉捩點,那麼我們將不再忙於掩飾過錯,而是開始勇敢面對與誠實同行。
我記得有一位信主多年、事奉投入的信徒,某天坦誠地告訴我,他一直未能真正感受到教會像家一般的歸屬感。我聽後心中一震,因為這話說得如此真實、赤裸,代表他仍渴望著與教會建立深層的連結。
後來我將這份信徒的掙扎以匿名方式與另一位年長信徒談起,對方聽完後出於關心,很快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要問下自己返咗咁耐教會,點解都仲無歸屬感?有無真心付出?」這些話語或許出於責任感與屬靈的標準,但同時也帶著無形的判斷,容易令原本已感孤單的人更陷自責。
我當時輕輕地回應:「我很明白那位弟兄的感受——正如我在別的教會,也不容易有像在母會那種家一般的歸屬。那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一種根的感覺、一種心靈的認同感,是很微妙的情感反應。」
我繼續說:「這就像老夫老妻,可能早已沒有戀愛時的火熱,但那份牽掛、那份安穩的感覺,同樣那樣真實。歸屬感也是如此,不是單靠努力換來,也不是欠責任就解釋得了。很多時候,是心還在掙扎,還在尋找一個能夠安歇的位置。」
二、心靈的陪伴,不是糾正,而是一起走一段路
教會中許多對錯誤的處理方式,其實是「指導」多於「陪伴」。
我們太快地給建議,太慢地給空間。
太容易引用經文,卻很少停下來聽一聽「你在那件事中的感受」。
但古倫神父提醒我們:「陪伴是一種不急於修理、不急於評論的臨在。」
特別在錯誤發生之後,信徒最需要的,不是被評分,而是有人在場。
一個不責備的眼神,
一句:「我明白你感到很困難」,
一份:「我願意陪你再嘗試」的同行承諾,
這些,比起任何改善意見都來得更有醫治力。
三、從錯誤到信心:靈命成熟的五個階段
根據靈修神學的觀察,一個人從錯誤中走向信心,往往經歷以下五個階段:
失落與羞愧:我失敗了,我懷疑自己。
逃避與壓抑:我不想面對,甚至否認錯誤的存在。
願意承認與分享:我開始勇敢承認,並有人肯聽我說。
在關係中被肯定:我在群體中重新被接納,找回「我是誰」。
將錯誤轉化為恩典故事:我從中學會功課,也能成為別人的陪伴者。
這五個階段,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時間、空間與關係。而教會,就是最適合讓這一切發生的地方。
四、建立信心文化的三個牧養原則
若我們要讓教會成為一個容錯與成長的地方,需要從文化轉變開始,以下是三個關鍵牧養原則:
(1)從「糾正文化」轉為「對話文化」
糾正文化:強調什麼是對與錯,誰做得好誰做得差。
對話文化:強調你經歷了什麼,你心裡怎樣理解那個錯誤?
信徒最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能問問題的空間與安全感。
(2)從「屬靈英雄」轉為「誠實門徒」
過去我們以為教會需要的是講得好、帶得穩的領袖。但現在的世代,更渴望看到願意承認:「我也曾跌倒」的導師。
榜樣不再是完美,而是「願意學習的誠實」。
(3)從「事奉表現」轉為「生命陪伴」
我們訓練人事奉,但卻少訓練人陪伴;我們強調預備流程,但很少教人怎樣面對失誤後的自責與焦慮。
教會若能看重「陪伴生命」的能力,便能建立一個真正溫柔有力的文化。
五、五個實踐策略:讓信徒從錯誤中學會信心
宣講「悔改不羞恥」主日:每年一主日,以詩篇、彼得、浪子等為主題,強調悔改的勇氣。
試辦「事奉中的跌倒」分享會:邀請資深信徒分享過往事奉中的錯誤經驗與學習。
培訓「靈修陪伴者」:訓練一批懂得傾聽、陪伴、默觀與祈禱的門徒,引導初事奉者不靠行為建立身份,而是靠恩典安歇。
設計「靈修式檢討表」:事奉後不只是檢視流程與果效,更檢視:「神怎樣與我同行?」「我內心發生了什麼?」「我是否對自己太苛刻了?」
每季「門徒回顧祈禱會」:邀請信徒回顧這一季中的學習與錯誤,在神面前重新交託。
結語:錯誤,是我們靈魂深處最誠實的禱告
錯誤從來不是神的絆腳石,也不該成為我們的終點。
在每一個我們跌倒的地方,神的手都沒有離開。
當彼得三次不認主,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
當浪子回頭,父親說:「當生命回轉,快樂是應當的。」
當我們還在失敗中,聖靈已經為我們代求。
錯誤,是我們靈魂最誠實的禱告;信心,是我們仍願回應主那句「你愛我嗎?」的回轉。
願我們的教會成為一個:
「容許人跌倒,陪伴人復原,培養人回應神呼召」的地方。
願我們每一次的錯誤,都成為一次新的信心練習。
願我們成為一個勇敢承認犯錯,並勇敢相信的群體。
——全系列完——
參考書目
古倫神父(Anselm Grün)著,陳惠雅譯。《心靈陪伴的靈修之路》(原書名:Begleitung auf dem spirituellen Weg)。台北:南與北文化出版,ISBN:9789868531796。